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四史”关键词】(37) 经济互助委员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发布日期:2020-09-02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继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二度推出“政治关键词”专栏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与澎湃新闻继续开启“四史”关键词。

 

        今天刊发“四史”关键词第37篇,关键词是经济互助委员会。

 

经互会是马歇尔计划的对立面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1947年正式提出以复兴欧洲为目标的“马歇尔计划”,对遭受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这被称为“欧洲复兴计划”。虽然,美国标榜该计划“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但它确有另一个目的,即抗衡苏联和东欧等国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渗透扩张,也是美国施行其全球称霸战略的重要措施。“马歇尔计划”提出来后,得到了欧洲很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1947年6月27日,英、法两国邀请苏联,在巴黎召开了三国外长会议,讨论马歇尔计划。此时,苏联和西方的关系正处于十分微妙的时刻:一方面,苏联和西方国家仍维持着“同盟”关系;另一方面,西方对苏联和东欧的“遏制”战略已经提出,但还没有真正实施。英法邀请苏联到巴黎开会,只是不想承担破坏“同盟”关系的责任,而背地里美英法三国领导人频频会晤,商量怎样提出苛刻条件将苏联排挤出马歇尔计划。7月2日,苏外长莫洛托夫宣布退出会议,并声明:苏联政府认为必须警告英法两国政府,“此种行动并不是要欧洲各国在战后经济恢复方面彼此实行合作,而是要达到根本与欧洲各国人民真正利益毫不相干的另一些目的。”会谈破裂之后,英国外长贝文则说:“我很高兴这次摊牌,责任将归咎于莫斯科。他们一开始就试图在会上破坏它,正如我知道他们会这样做一样。”

 

        在英法推动下,除德国、西班牙以外的16个欧洲国家参加了7月12日召开的巴黎经济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并向美国提出4年内提供224亿美元的援助计划。苏联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以复兴欧洲经济为名,行控制西欧、争夺东欧、弱化苏联之实。在苏联施压下,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原计划参加“马歇尔计划”的东欧国家,最后没有参加。

 

        为抵制“马歇尔计划”,苏联加强了与东欧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1947年7至8月间,苏联分别同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等国家签订一系列经济贸易协定,这些协定被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样,以往汇聚西欧的大宗贸易转向了苏联及东欧地区,初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东欧贸易集团。这个“莫洛托夫计划”就是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前身。

 

        当时的冷战环境,加快了世界的分裂对抗。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同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共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并在1月25日发表《关于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公报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提出在平等基础上,相互交流经济经验、给予技术援助,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以实现东欧各国与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

 

        很显然,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其产生是作为马歇尔计划对立面的。从成立那天起,它就有着强烈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这反过来又强化了美国和欧洲国家对苏东国家的经济封锁。但是,苏联为防止美国渗透,以全力控制东欧,坚持强化了两个阵营的对立,甚至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这在当时确是环境使然,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红)观察员国(黄)分布

 

经互会规模扩大、影响力增加

 

        经互会成立后,随着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5国先后加入,正式成员国达10个。后来,朝鲜、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安哥拉、老挝、莫桑比克、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和尼加拉瓜作为观察员,也参加经互会的活动。经互会还同南斯拉夫缔结了相关协定,与芬兰、伊拉克、墨西哥签定了合作协定。这样,经互会的参与者不断扩大。

 

        1954年9月,赫鲁晓夫在访问中国之前,曾想邀请中国参加经互会组织,并认为这是沟通欧亚经济关系,互相协助配合和加速经济繁荣的方式。他会见毛泽东时提出了邀请,但毛泽东认为,没有这个必要,这对中国的发展建设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相反,可能麻烦很多,纠缠不清,还会妨碍建设的进展。赫鲁晓夫听后,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说:中国是个大国,具备独立发展的一切条件,而且发展前途广阔。不像东欧那些小国,只能通过经互会的协作互通有无,同舟共济。在当时,中国考虑到中苏之间有《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已可满足战略需求,并且就苏联控制东欧的行为高度警惕。虽然中国没有参加经互会,但从1956年5月起,每当召开经互会会议和各种常设委员会会议时,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1961年两国关系破裂后,中国不再参加。因为阿尔巴尼亚坚持亲中国立场,拒绝接受苏联指令,于1961年12月宣布停止参与经互会一切活动。

 

        经互会建立了一套正式组织体系。它的总部设在莫斯科,经互会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由成员国政府总理率领代表团组成,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轮流在各成员国举行。执行委员会为执行和管理机构,由成员国各派一名副总理组成,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执委会下设计划、科技合作、物资技术供应3个委员会和24个常设委员会。秘书处为处理日常事务的行政机构。

在参与者扩大的同时,经互会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发展的措施。比如,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将其宗旨、原则和职能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规定经互会的主要目的是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经济合作”;通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经互会成员国合作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综合纲要》,提出将加强和完善经济和科技合作与发展社会主义一体化;建立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建立国际投资银行,派观察员常驻联合国。特别是,经互会还与欧洲共同体(欧盟的前身)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正因此,经互会一度有着很大影响力。

 

        历史地看,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发展,让彼此双边合作关系不断加深。资源比较贫乏的东欧国家,受益于苏联的能源和原料出口,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苏东之间稳定的贸易合作,也让经互会一体化取得了不少成果。当然,这也形成了东欧国家对苏联经济依赖的局面。

 

经互会随冷战结束而解散

 

        经互会本就是冷战的产物,而随着苏美争霸愈演愈烈,苏联更重视经互会的作用,通过它不断强化社会主义阵营,作为与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抗衡的工具,以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与此相应,经互会的成员国及观察员国参加或退出经互会的活动,主要是基于政治考虑,其次才是经济考量。而且,在经互会10个成员国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中等发达国家,还有不发达国家,他们的需求不一,加之,各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特点、宗教信仰等相差甚大,合作起来就非常困难。特别是,古巴、越南这些在地理空间上与苏东国家相去甚远的国家,能够加入经互会完全是顺应了苏联称霸全球的需要。

 

        实际情况是,由于在政治能量、军事实力、经济发展水平上,没有一个国家能与苏联匹敌,因此实际决策和活动中,基本以苏联为中心,其他国家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苏联。更不要说,经互会内部的经济贸易合作,并不符合经济规律、价格规律,这导致苏东之间不断进行价格战,各方心存不满,离心倾向日益增加。这样不平衡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压力,让经互会长期维持缺乏坚实基础,也决定了其历史命运。

 

        到1980年代中后期,苏联国力严重下降,再无法维持超级大国地位,开始允许东欧国家选择自己的道路。随着1989年东欧剧变,经互会成员国间出现了深深裂痕,东欧国家纷纷放弃苏联模式,加深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于是,经互会活动减少,贸易额大幅下降,一体化工程基本停止。为适应形势变化,经互会在1990年1月召开45次会议,决定成立专门委员会,起草经互会后继组织,也就是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宣言与章程。但是,当年11月,由34个国家首脑参加、在巴黎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签署了《新欧洲巴黎宪章》,宣告了雅尔塔体制的瓦解与冷战的结束。这对经互会集团的影响是致命性的。

 

        本来,经互会计划在1991年2月召开46届会议,商讨解散旧组织、成立新组织的事宜。但是,会议召开前夕,匈牙利公开表示不想参加由苏联领导的任何新组织,东欧其他成员国也表达了相似态度,只剩下蒙古、越南、古巴还对经互会有所留恋。经互会46次会议推迟至6月28日,在布达佩斯举行,除民主德国外,9个成员国代表签署了解散经互会的议定书,规定90天后停止存在。就这样,源于冷战的经互会,也随着冷战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

 

        (作者:上官酒瑞 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0年9月1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961571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