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思想点亮未来 | 周圣伟:优秀古典诗词,诵读一遍是不够的

发布日期:2019-02-26

               苏东坡《水调歌头》开头有两句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实际上,这两句词概括了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李白又是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句变化而来的。再往上追溯,这也不是张若虚的创造。屈原早在《天问》里就说过: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苏东坡的这两句词,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前赴后继、反复提炼,汇聚了前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世界,是柳宗元的心灵世界。柳宗元当年考取进士后雄心满满,参加了一个政治革新集团。唐宪宗上台后起用亲信官僚,革新集团的领袖王伾、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个主要成员被贬往荒僻的地方,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江雪》即是作者的具体表达。柳宗元要借此宣示:我不怕严寒、不怕冷酷,即使冰天雪地,依然要兀立在这个世界上,坚持理想、操守和品格

 

        这个系列讲座的主题是“思想点亮未来”,按我的理解是,未来要光明亮丽,得有思想准备,得有思想武器,得有思想指引。


        宽泛点说,思想这个词的内涵,有抽象与具体两个不同的层面。抽象层面的思想往往是指以特定的角度、观念、方法去考察解释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如孟子的“仁政”、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萨特的“存在主义”等。这类思想有既定的思考认识轨道、自成体系,是大学问,有大作用,深刻影响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属于“高大帅”的层级。具体层面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你平时想什么、思考什么,也就是思和想。俗话说的“日思夜想”,也是这个意思。

        这次讲座就是谈谈具体的思和想,主要侧重于在学习古代诗词的时候,要自觉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以不断提升学习效率和收益,从而让你的思和想点亮古诗词的阅读。

        这几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很红火。我连续数年参与了上海赛区的选手选拔工作。据我观察,央视这个节目的诗词考察范围,主要是中小学教材中所选的篇目;考察形式,主要是记忆和背诵。

        我个人认为,它的考察范围还应有所拓展,考察形式则应添加对诗词内涵的理解、认识、运用乃至发挥。记忆、背诵只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途径和基础,而不是目的。它的真正目的是要汲取积淀在其中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生存智慧、生命意识、创作经验、审美经验等养分,作为今天现实生活的借鉴参考。

“一场春雨”及时到来,却可折射诗人忧国忧民情怀

        一本典籍、一首诗词,表面上看是一个作家写的,但往往汇聚了一个时代、一个行业许多同道的才情和智慧。

        我们知道,《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他的军事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时代背景,没有晋楚城濮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战例,孙子的这些军事思想是不可能产生的。同时,与孙子同时代或者前后时期差不多的好多军事家,如晋国的先轸、楚国的子玉等,也打过不少的漂亮仗。一定意义上说,《孙子兵法》是集中了这一时代军事家的集体智慧。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看起来是明代才出现的中医药百科大全书,但里面有没有扁鹊的功劳?有没有华佗的功劳?有没有张仲景的功劳?有没有孙思邈的功劳?虽然《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但它也是历朝历代名医的医术、经验、探索与智慧的汇总。

        同样,经典诗词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大家知道,苏东坡《水调歌头》开头有两句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的人赏析文章时对它大加赞美,说苏轼“想落天外,才气超然”。实际上,苏东坡这两句词概括了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李白又是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句变化而来的。

        再往上追溯,这也不是张若虚的创造。屈原早在《天问》里就说过:“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苏东坡的这两句词,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前赴后继、反复提炼,汇聚了前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思。

        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改造而来;辛弃疾《贺新郎》“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两句,是对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旨意的具体发挥。

        许多诗词经典,是在承传前人基础上的创造革新。所以,读书一定要读名家名作,背诵也一定要背名篇名句,因为其中的积淀深厚。

        大家应该都读过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国诗词大会》也多次拿这首诗出题,但题型基本上是考记忆或背诵诗句,且主要聚焦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联。实际上,对这首诗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记忆层面,也不能仅着眼于中间四句。在不少人看来,开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句写得更好。这两句诗看起来平实,却充分体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农耕社会靠天吃饭,对雨最敏感的是农民。雨下的时节不对、数量不当,就会酿成旱灾或涝灾,会直接影响生计。所以,民谚说“一场春雨贵如油”。杜甫尽管官职低微,但也有俸禄,不用完全靠天吃饭,却对及时而来的一场春雨满怀欣喜。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这场雨下来,土地能喝饱,庄稼能长好,农民有收成有饭吃,国家的赋税收入也相应有保证。

        这场好雨,不仅满足了当时农民的期待,也让我们深切体悟到杜甫对社稷、对农民的关切。世人一直说杜甫忧国忧民,绝不是空泛的赞扬,而真切反映在他的许多篇章和诗句中。

“雪地钓鱼”看似孤寂,却能联想到政治斗争的残酷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如果光是记诵而不去思考探究的话,往往事倍功半,没有多少效用,甚至会迷失方向,丧失兴趣和动力。当然,只是胡思乱想而不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时间长了脑子要出问题。

        要读懂一首诗,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遭遇、具体的写作因由等,并在此基础上尽量作一些广泛的联想、深入的思考。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但有些读者未必真正读懂了这首小诗,也未必思考过柳宗元为什么写这首诗、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首诗里有山、有鸟、有路、有雪、有船、有雨衣、有斗笠,还有钓鱼的老头,非常形象,但字数只有20个。所以,有人把它选入小学教材乃至幼儿读物中,以便让小朋友喜欢上朗读背诵和古典诗词。

        其实,这首诗描绘的生存世界非常残酷,情调较为悲愤。你看,“千山”——多么大的一个自然世界,可是“鸟飞绝”,一点生灵都没有;“万径”——多么稠密的人世社会,可是“人踪灭”,没半个人影,看上去一点生气都没有。这是怎样一种生存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还能快乐、充实、积极地活下去吗?孩童满怀天真、单纯稚嫩,过早接触这样冷寂的意境合适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世界,严格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是柳宗元的心灵世界,是他的主观感受。为什么会这样?

        柳宗元当年考取进士后雄心满满,参加了一个政治革新集团。当时的皇帝唐顺宗李诵,任用王伾和王叔文两个大臣改革弊政,初见成效。可天有不测风云,唐顺宗突然中风,不得不把皇位传给儿子李纯,也就是唐宪宗。

        唐宪宗上台后起用亲信官僚,这些人正好是“二王”的政敌。于是,一场大肆反扑乃至疯狂报复上演了。革新集团的领袖王伾、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个主要成员被贬往荒僻的地方,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后惊魂不定,经常会有莫名的恐惧。他感到现实太黑暗、政治斗争太残酷、前途太无望,心中郁结着太多的孤独、痛苦和悲愤无法排遣。

        大家知道,柳宗元在永州曾经写过一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当时,一个朋友看到后写信给他,说他终于从苦闷中走出来了,为他高兴。柳宗元回复“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明确宣示了自己“哀”的心境与“怒”的态度。

        《江雪》即是作者“哀”与“怒”的具体表达。“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并非像有些教材上说的是在雪地里钓鱼,而是一种深沉的象征。柳宗元要借此宣示:我不怕严寒、不怕冷酷,即使冰天雪地,依然要兀立在这个世界上,坚持理想、操守和品格。

“人面桃花”低回哀怨,却因失落和遗憾而打动人心

        即便是大家熟读的一些诗歌,阅读时多作些思考,也会发现里面还有我们未曾发觉或者未曾体会到的东西。

        唐代崔护有一首有名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般人都把它当爱情诗来读,对吗?

        关于这首诗的由来,有过一个传说:有一年,崔护考进士没考中,心情郁闷,便到长安郊外踏青散心。途中觉得口渴,问路边人家要水喝。

        古代没有矿泉水,经常得这样要水喝。苏轼在徐州作知府的时候填过一组《浣溪沙》,其中就写道:“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崔护向一户人家敲门,一位美女给了他水喝。回到家后,崔护回想起来,觉得刚才给他喝水的那个女子长得很美,越想心情越难平静。如果去找,显得很冒失、很唐突,有违礼貌道德。

        崔护熬啊熬、等啊等,等到第二年春天,又去踏青,又往这条路上走,又朝这户人家去。可这次不巧,“人面不知何处去”,只有门口的桃树上,花依然开得像去年那样灿烂。于是,他满怀遗憾,在美女家的门扉上题写了这首诗。

        故事的真假我们姑且不论,就诗论诗,他写得真好!诗人从去年和今年、人面和桃花、幸运和遗憾的多个角度互相对比映照,叙事简洁明快,抒情含蓄隽永,写得确实好,是唐诗里的珍品。

        阅读这首诗,如果到此为止,也算可以了。但再想想,好像还给了我们一些什么:

        第一,是审美经验。审美的一个关键是要回味。有些美,一下子是体会不到位的。比如吃美食,狼吞虎咽吃到肚子里,是品不出潮州菜或淮扬菜真正特色的,要细嚼慢咽、再三回味。再如看美景,不能一眼望去,就把美景尽收眼底,可以多拍照录像,回来后再仔细品味。

        看美人也一样,有的女子第一眼看上去很靓,再看看就打折扣,再看看可能就一般般了。而有的女子第一眼给人的感觉还可以,再看看不错,再看看挺有味道。为什么?一个原因就是这样的女子耐看,另一个原因是看的人懂得回味,充分感受和认识到对方美在哪里。

        同样的道理,一首优秀的诗词、一本好书,读一遍是不够的。俗话说“好铁要经几回炉,好书要经几回读”,多读几遍,多思考思考,多回味回味,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修养的提高,体悟就会越来越深切。

        第二,崔护的这次经历启示我们,人生历程中的有些机遇,当时可能没有来得及把握而失之交臂,一旦醒悟过来回头去努力追求时往往就求不到了。所以,要勇敢地抓住机遇,就像《好汉歌》里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一个人一辈子的机会其实并不多。我们一直讲“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能机会到了,你还没准备好;在同等机会的前提下,要能够及时出手抓住机会。

        第三,这首诗的情调有点低回哀怨,但读者都很喜欢。这跟人性普遍富有同情心、跟审美心理有关系。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其实,善与恶并非水火不容。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是会改变转化的,关键取决于我们怎么认识看待。

        荀子认为的性本恶,主要是强调人谋求生存的本能。我们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请大家注意,他是挑了一个小的,并不是自己不吃。孟子主张性本善,主要是认为人与生俱来有怜悯之心,会同情弱者。就今天来说,这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所以,“哀其不幸”也成为世人常怀有的一种同情心理。我们希望事物美好、事情美满,所以会被崔护诗里的失落和遗憾所感动。

        总之,不管是诵读古典诗词、现当代诗词,还是阅读外国诗歌,都要思要想,要用脑子读、带感情读、用心去读,而且尽可能跟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经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诗读懂弄通,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才能点亮未来,让人活得自觉、自信、自在。
 
(本文根据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第四季第一讲讲座速记整理修改)
 
思想者小传

        周圣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词学》杂志编委,全国大学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及上海分会副会长。讲授历代散文、唐诗、宋词、金庸武侠小说研究、旧体诗词写作、经典诗词与人生等课程。
 
主讲人:周圣伟
 
讲座现场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9年2月26日)
点击阅读PDF版
 
文、图、来源 ▏社联科普处、解放日报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