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文化江南 | 唐力行:徽州到底算不算江南

发布日期:2018-12-21

    近日,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能不忆江南东方讲坛·文化江南系列讲座中,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唐力行讲述了明清以来苏州和徽州之间的区域互动。

 

 

 ■唐力行

 

        从古代行政区划来讲,徽州和苏州都属于一个大江南。

 

        在上古九州传说中,苏州与徽州同属于扬州之域。春秋的时候,苏州建立过一个吴国,徽州就属于吴国。此后,徽州与苏州的统属偶有分合。宋朝同隶江南道,元朝同归江南行省,明朝同属南直隶。清初同隶“江南省”,就是今天的江苏、上海、安徽三省市。到乾隆二十五年,正式划分为两个省,一个江苏省,一个安徽省。

 

        苏州与徽州虽然从行政区划上同属江南,但是它们的地理风貌完全不同,苏州是一片平原地区,是江南水乡,而徽州却是山区。徽州虽为崇山峻岭,却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它离江苏、浙江平原地区非常近,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江南地区逃避战乱的一个绝佳去处。所以自古以来,北方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遇到战乱就往南迁,逃到江浙平原;而当江浙平原又出现战争时,他们就以宗族为单位,继续逃难到徽州,因为这是一条最便捷也最安全的路。

 

        到了明代中期,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了,徽州人开始往东迁移,到杭州去做生意,到苏州去做生意。

 

        为什么徽州人能在江南做生意取得成功呢?徽州人有以下三大特点:第一,宗族聚居。过去有句古话这样形容徽州人:“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千年宗族血脉,家谱上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凝聚力特别强。第二,重视教育,科举发达。中国的国学是儒学,儒学到宋代以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理学,而徽州是理学之乡,理学的创始人朱熹就是徽州人。据统计,中国府一级科举最发达的城市是苏州,其次便是徽州。第三,具有经商传统。因为徽州山多地少,所产粮食只够维持徽州府的人吃一个月,其余11个月的粮食都要到外地去买,这使得徽州人形成了经商的传统。徽州山区里有什么?有木材、茶叶、油漆,还有文房四宝,这些都是徽州人用以交换的土特产。徽州人经商还有一个特点,“一家得业,不独一家食焉而已”,因为宗族有一套组织系统,“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数十家数家”。

 

        徽州人的这三大特点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就是,一个人出去经商,整个家族都会有人参加他的经商,所以徽商的凝聚力特别强,因为在他们的商业集团里,都是互相信得过的亲属或同乡。同时,徽商心甘情愿地资助宗族,心甘情愿地支持教育,而科举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一旦当上了官,又反过来支持徽商的事业,也会提高宗族的地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商人善于审时度势,更有竞争力。

 

        根据我对上海地方志的研究,上海周边的很多小镇上都曾经有过徽州商人,像南翔、真如、黄渡、安亭、娄塘等等,大多曾经是徽州人的天下。著名文人胡适先生也是徽州人,他曾经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小村落变成了小市镇。”所以,有句话叫作“无徽不成镇”。为什么徽州人的店铺能逐渐扩张呢?就是因为徽州人宗族观念很强,一个人开了店铺,不久他的同族同乡人就来了,又在边上开店,于是逐渐热闹繁荣起来。

 

        徽州商人所营以盐典茶木为主,兼及百业,是江南最为富有的商帮。他们来到江南的商业中心——苏州,利用他们的宗族优势在苏州扎下根来。徽州、苏州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是一个从人员流动、经济互补到文化认知交融的过程,也是一个徽州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在传统社会里,徽州人一直自认为是江南人。随着苏州与徽州的整合,传统时期的江南实际上就在不断扩大之中。到了近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模式,当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起来以后,南通(地处江北)也成了“江南”,因为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建轮船公司,搞纺织业,与上海在经济文化上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近代也有很多像南通这样的地方,既不是行政意义上的江南,也不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江南,但是它们都因为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了江南的一部分。

 

        江南的边界一直在变动。今天我们已经有了高铁,现在3小时高铁路程所形成的一个城市圈,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江南”。打破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边界和地域边界,根据现实的需要来建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这正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的。

 

主讲人:唐力行

 

讲座现场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8年12月21日)

相关链接:https://images.shobserver.com/jfrb/files/20181221/101221.pdf

 

文、图、来源 ▏社联科普处、解放日报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