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思想点亮未来 | 李磊:唐朝军事力量有多强?

发布日期:2018-10-08

        自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以来,中国历经近四百年的分裂与战乱,后虽有隋朝一统南北,但是隋朝旋即灭亡,中国又陷入分裂与战乱的危机之中。扭转这一历史趋势,重建大一统并使中华文明进入又一个繁盛期的,正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核心精神是通过“崇简”以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通过“尚贤”以扩大统治阶级、并一统农耕区与游牧区以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

 

        玄武门之变与贞观之治

 

        李渊称帝不久,便立李建成为皇太子,以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在统一战争中,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皆总制一方,围绕着东宫、秦王府、齐王府,逐渐形成三个政治军事集团。武德四年,李世民以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之功,被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东宫感到威胁加剧。武德五年,刘黑闼二次起兵之时,李建成出任陕东道大行台、山东道行军元帅、节制河南河北诸州,统兵东讨,力图控制河北,在关东培植势力,以与秦王府抗衡。在这次东征中,李元吉随同出征,此后东宫与齐王府逐渐联谋。武德七年,唐朝初定天下,秦王府与东宫、齐王府的倾轧加剧,太子、齐王在获得宰相裴寂、高祖宠妃张婕妤、尹德妃支持的同时,也积极发展私人武装。太子在长安私募长林兵,齐王府也招募壮士、私匿罪人扩充王府武装。

 

        武德九年,双方矛盾激化,秦王府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日夜劝秦王诛杀太子、齐王。适逢突厥入塞,齐王受命督军北上,太子、齐王定计征调秦王府将领,再谋秦王。太子、齐王的计划为秦王府侦知后,秦王急召府僚商议,决定在玄武门截杀太子、齐王。六月初三,秦王入宫告发太子、齐王“淫乱后宫”,唐高祖召太子、齐王于次日入宫鞫问。当夜秦王府兵马入宫埋伏,待太子、齐王进入玄武门后,秦王一马当先,首先射杀太子,又与齐王激斗,尉迟敬德赶到后射死齐王。此时,东宫、齐王武装闻讯猛攻玄武门,试图入宫援助。尉迟敬德斩太子、齐王首级宣示于兵众,东宫、齐王武装随之奔溃。尉迟敬德又率部到海池舟中面见高祖,唐高祖知事已至此,已无挽回余地,遂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三日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渊正式退位,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元贞观。

 

        唐太宗的统治时代被史家赞誉为“贞观之治”。有学者认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玄武门之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唐太宗是一位十分在意自身历史形象的皇帝,既然他以政变获得权力的事实无法改变,那么他必须以彪炳史册的政绩来证明其统治合法性。“贞观之治”核心精神是恢复统治秩序,即以休养生息的方式恢复社会经济,而非大规模的制度更张。“贞观之治”对于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是继续隋朝混一南北的统治政策,开放统治集团,“惟贤是与”,使统治集团具有开放性与流动性。

 

        贞观之治:崇简与尚贤

 

        唐太宗即位后,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统治秩序。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大起义,看到了恶政亡国的后果,常以舟、水关系比喻君与庶人的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其统治时期,注意节制统治阶级,为民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贞观初年、二年,唐太宗两次释放宫女,令其婚配。贞观前期,唐太宗不但不兴修宫室,并且将在建的洛阳乾元殿停建,唐太宗说:“以后可能会到洛阳理政,即使是露居也无妨。”在唐太宗看来,追求宫殿的奢华,喜欢游玩池台,那只是帝王个人的欲望,百姓并不希望这样。帝王之所以喜欢,那是因为满足了他个人的奢华放逸,百姓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会因此穷困疲敝。唐太宗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严格管制勋贵阶层的社会风习。早在贞观元年唐太宗便制令,禁断王公奢靡。贞观十一年,又下《戒厚葬诏》,严禁勋戚侈靡厚葬,违者会“随状科罪”。在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风俗以简朴著称。

 

        唐太宗还较为关注民间疾苦,贞观初,关东、关中各地灾害甚多,唐太宗下令开仓赈济,允许灾民就食他州,并紧缩政府开支。在隋末战争中受损严重的地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再征发徭役。而征发徭役、兵役的地区则注意不违农时,唐朝颁布《营缮令》,以法令的形式规范营造公共工程时的民力征发。总体而言,“贞观之治”中惠民的主要内容不在于减免赋税,而在于轻徭。经过上下的共同努力,贞观三、四年,关中丰收,流民回归。贞观六、七年,关东地区的农业也发展起来,社会逐步走向安定。此后年年丰收,贞观八、九年,米价降至每斗四五钱,贞观十五年更降至两钱。社会经济已进入繁盛时期。

 

        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南北、东西分裂达三百年之久,关陇、代北、山东、江左各集团区隔已久,隋朝短暂的统治不足以抹除彼此间的差别。而在贞观年间的现实政治中,除了秦王府旧人,还存在着隋朝官吏、义军领袖、高祖遗臣、东宫、齐王府僚属等多方势力。摆在唐太宗面前的迫切问题是,他需要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将各方势力整合起来。唐太宗使用的办法是“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在这一择才标准下,唐太宗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也用东宫、齐王府的旧仇,如魏征、王珪等;既用高祖遗臣,如萧瑀、封德彝等;也提拔寒微士人,如马周、刘洎、戴胄等。以后唐朝疆域扩展至蒙古高原后,唐太宗又任用少数族精英,如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不拘一格使用贤才的政策,使唐太宗朝形成了一个具有才干的官僚集团,这是“贞观之治”得以出现的基础。

 

        在“惟贤是与”的政治氛围中,唐太宗常以隋炀帝护短拒谏为反面典型,鼓励群臣进谏。这既是对臣下的尊重,也是使百僚归心的必要措施。贞观年间出现了许多著名谏臣,如王珪、魏征、褚遂良等等。面对反面意见,唐太宗常常予以进谏者奖励,如马周进谏大安宫宜崇奉、宗庙宜亲祀、乐工不宜赐官等,唐太宗即赐予马周豪宅。贞观朝最著名的直谏者首推魏征,他对唐太宗进谏达二百余事,魏征死后,唐太宗感慨自己失去了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

 

        从皇帝到天可汗

 

        贞观之治的另一重要内涵是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合为一家。隋朝崩溃后,东突厥虽未直入中原,但常在隋末各争霸势力间不断反复,获得政治经济利益。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刚刚即位,东突厥颉利可汗侦知长安政局不稳,率重兵逼近长安,唐太宗亲自领兵至渭水,耀兵示战,打破了颉利可汗政治讹诈的幻想,颉利可汗被迫撤军。虽然唐朝在这场较量中获胜,但唐太宗对突厥逼近长安深以为耻。贞观初年,唐朝内部尚未安定,关中、关东灾害频繁,但唐太宗不会选择韬光养晦、以对外让步来换取和平与发展,他下决心解决突厥问题。一方面,在缘边修缮障塞,调动唐军,一方面,策动东突厥的内部矛盾,与背叛东突厥的薛延陀建立联系,接纳管辖东突厥东部的突利可汗的投降。

 

        贞观三年十一月,唐太宗决定攻灭东突厥,派遣李靖、李勣、柴绍、薛万徹统军十余万分路出击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骑兵冒严寒大雪奔袭颉利可汗驻扎地,正面击溃颉利可汗亲率的突厥主力。突厥在溃败中又遭李勣伏击,退守铁山后,仅剩几万人了,处于山穷水尽之地。颉利可汗派执失思力赴长安请罪,请求突厥内附并愿意入朝,实则欲换取唐朝物资援助以获喘息之机。唐太宗派遣鸿胪寺卿前去安抚,并诏命李靖迎接颉利可汗入朝。李靖与李勣识破了颉利可汗的谋划,决定以李靖为正军、李勣为奇军再次攻击突厥。李靖麾下苏定方率两百余骑奔袭可汗牙帐,突厥主力闻风北逃,意图越过大漠,但又遭受李勣阻击,突厥大众投降。颉利可汗在逃亡途中被唐军李道宗部俘获,被送往长安,东突厥宣告灭亡。唐高祖闻讯后大喜,将唐太宗、诸王、公主、贵臣召集,设宴庆祝,唐高祖自弹琵琶,唐太宗亲自起舞。唐太宗将南下的突厥人分置东起幽州、西至灵州的土地上,在突厥故地设置都督府、州,加强控制。入长安的突厥人有一万余家,被委任为五品以上军职者有一百多人。唐太宗的政策获得原属东突厥各族的广泛赞誉,唐太宗也被各族推举为“天可汗”。

 

        唐朝拓地至蒙古高原后,西域诸国纷纷遣使入朝,西域之路重开。此时处于河西以南的吐谷浑对唐朝的西部安全构成了挑战。贞观九年,唐太宗以李靖为主将,节制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高甑生等五部,如青海攻击吐谷浑。唐军李道宗部先败吐谷浑,而后唐军兵分两路并进,李靖、薛万徹、李大亮为北路,侯君集、李道宗为南路。唐军长途奔袭,深入荒漠二千余里,沿路作战,克服种种困难,各部均取得辉煌胜利。吐谷浑伏允可汗先败于侯君集、李道宗,再败于唐将契苾何力,仅余千余骑兵,最后为部下所杀。伏允可汗之子慕容顺投降唐朝。唐太宗册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由李大亮防守吐谷浑旧境。经此一战,唐朝控制了青海高原及川西一带。

 

        吐谷浑被唐朝控制后,吐谷浑西边的吐蕃开始出现在唐朝的战略考虑中。此时吐蕃的赞普是弃宗弄赞(尊号松赞干布),这是一位伟大的赞普,十二岁即位时面临国内叛乱以及敌国苏毗、羊同的复国运动,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吐蕃平息叛乱,灭苏毗、羊同,统一西藏高原,迁都逻些(拉萨)。唐朝灭东突厥后,声威远播,松赞干布灭苏毗、羊同后,立即于贞观八年遣使入朝。这时唐正准备用兵吐谷浑,遂遣使入藏联络。吐蕃在二次遣使中提出和亲的请求。当时边疆各族首领均以唐公主下嫁为恩典,挟唐朝之威以树立内部权力秩序、震慑外部各族。特别是邻近的吐谷浑也获得唐朝公主下嫁,这使吐蕃的和亲要求极为迫切。唐朝出于谨慎的考虑,谢绝了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于是松赞干布决定以武力胁迫和亲。先攻击吐谷浑,再破党项,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出动二十万大军进攻唐松州(松潘),以示国力强盛。此时唐与吐谷浑战事已告结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共步骑五万分四路出击吐蕃,大败吐蕃。松赞干布随后遣使入朝谢罪,再次求婚,唐太宗考虑西陲安宁,同意和亲。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结婚,此时松赞干布25岁。唐朝与吐蕃间结成甥舅关系,合同一家。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继位,必须得到唐朝“册封”,否则便不具执政的合法性。在对外关系上,吐蕃维护唐朝国威。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蒋师仁出使天竺,遇中天竺国内政变,新统治者不承认前国王与唐朝的朝贡关系,拒纳唐使。吐蕃便出动兵力助唐使三战而败东天竺、北天竺,灭中天竺,俘获国王及其宗室,押解至长安。以后,东、西、南、北、中五天竺成为唐朝的朝贡国,诸王朝贡不断。

 

        连败吐谷浑、吐蕃后,唐朝将眼光放在了西域东部的高昌。高昌为内地通往中亚的咽喉,而高昌依附西突厥,常阻隔西域诸国与唐朝的往来,并袭扰唐伊州(哈密)。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命侯君集统军数万,越过二千余里的沙漠,破田地城,围高昌都城,高昌王被迫投降,唐朝取得高昌三州五县二十二城的领地,设置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此后,唐军兵锋西指,贞观十八年派郭孝恪平定焉耆国。贞观二十一年,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十万大军攻龟兹国。次年,灭龟兹,俘获龟兹王。唐朝在西域设置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以安西都护府统辖四镇,有效地控制了西域。

 

        在西部边疆趋于平定时,唐太宗将眼光放在了东北与漠北。唐朝继承隋朝的东北政策,以恢复汉四郡为己任。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率大军分海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受阻于安市,遇严寒天气,遂班师回朝,没有达成战略目的。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派李道宗、李勣等分数道进击漠北,灭亡薛延陀,铁勒诸部降唐。贞观二十一年在漠北设六州一府,并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设“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以供使者。贞观二十二年,在奚人所在地设饶乐都督府,下辖九州;在契丹人所在地设松漠都督府,下辖十州。饶乐、松漠二都督府均隶属于营州都督府。

 

        唐太宗的统治时间只有短短的二十三年,但是经由“贞观之治”,唐朝不仅渡过了王朝初建时的瓶颈时期,没有像隋朝一样二世而亡,而且开启了中华文明又一个伟大的时代,与汉朝被并称为“汉唐盛世”。“贞观之治”这一历史成就的取得是与崇简以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尚贤以扩大统治阶级、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策密不可分的。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本文根据作者在“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主讲人:李磊

 

讲座现场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18年10月2日)

相关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07893&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