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文化 > 正文

江南文化讲堂:江南的方言

发布日期:2021-11-08

 

    11月5日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第七期在上博举行。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陶寰和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钱程围绕“江南的方言”的主题,分别以《吴侬软语与江南文化》《传神的方言》为题发表演讲。

 

 

    陶寰从江南吴越之地的核心区属谈到吴语吴歌和明清山歌,结合上海地名的流变和人口来源,讲述上海方言的来历与变革,娓娓道来、生动有趣。他认为,从近代看19世纪的上海话属于“原汁原味”,20世纪40年代以前则存在“浦东腔”和“苏州腔”之争,20世纪80年代以前属于上海话的“稳定中派”,20世纪80年代之后,稳定与变化剧烈的时期交替出现,各个不同时期都是多派别并存。上海从一个海边小县城到一个国际大城市,所有的东西都会变化,当然语言也会变,我们要坦然地接受它。但问题是如果变成国际大都市,是不是要把自己原来的老东西都忘了?我们去伦敦、巴黎、纽约、香港,我们总希望看到一个特色。那么上海的特色是什么?除了外滩、淮海路,除了房子之外,我们还留下来什么?还有什么东西是上海的,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东方明珠、城市中心、各式大楼等建筑,其他地方也可以造,上海有什么东西将来可以跟人家说?你再拎“五香豆”出去,没有人会理你。所以,这是在座每一个生活在上海的人都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东西我们留下以后,人家还可以从观感上说这是只有上海才有的。

 

 

    钱程从“语音”的角度与听众分享了他对方言文化的感知。他认为,方言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和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价值,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构成多元文化的一个元素。听乡音,记乡愁,可以增强所在城市的认同感,也可以维系家庭、团结社区。他指出,语言是流动的、发展的,但是近年来关于语言的流失或式微的速度超乎想象地快。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文件,衡量语言生命力九要素之首的“代际之间传承”,其中第3级是肯定濒危型,就是父母对孩子讲这种语言,但他们的孩子不用这种语言来回应。钱程认为,目前上海话就是这种情况。最后,他表示,上海这座城市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在这个国际大城市中交融,显示最生动、最鲜活的人间烟火,但海纳百川不能以牺牲本土文化为代价,只有让各地的方言口口相传,记住乡音、乡愁,才能延续所在城市的文化积淀,找到认可这个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保持人们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认同。

 

 

    专家们还与现场的听众进行了互动对话,使大家对“江南的方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来源 ▏办公室、澎湃新闻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