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文化 > 正文

江南文化讲堂:从大运河中探寻江南文化基因

发布日期:2021-07-26

    7月23日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江南文化讲堂(第二季)第二期在上博举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顾问王战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郑晶围绕“大运河与江南文化”的主题分别作了精彩演讲。

 

 

    王战在演讲中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江南文化”何以成为中华文化的“第三个高地”。他指出,江南经济是“四水”经济,“四水”包括长江、大运河、以太湖为中心的江南运河水网、以上海为中心的海运。中国到了明代以后商品经济很发达,而这个发达主要是以大运河作为一个载体。大运河,给江南带来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这就是为什么大运河和江南经济,在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中具有这样独特作用的重要原因。

 

 

    王战认为,一个社会经济的进步有两种形式。一个是科创,一个是文创。文创是比科创更大的概念,科创是文创当中的一部分。文创在农牧社会时候早有,而科创更多是和工业革命结合在一起,两者都不能偏废。江南经济、江南文化走到今天,除了海派文化,还有海派经济,而这两者将构成上海发展当中的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

 

 

    郑晶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作了题为“赏江南文化,品运河之美”的演讲。她认为,江南地区河海湖不同性质的特性在江南相互交织,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大运河。江南运河从春秋时期就有了,一直到今天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交流和融合的作用。太湖的水乡星罗密布,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美好生活,有水的地方就有文化景观,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文内涵。说到江南,首先说是鱼米之乡,我们就已经找到了距今5500年以前的栽培的水稻,江南的鱼米之乡也奠定了长江文明的基础,这个基础其实就是水稻栽培和相应的渔业经济。

 

    郑晶认为,两千多年前,大运河以其沟通南北漕运货运的强大作用,蕴育了沿岸各个城市的文化。对于终点来说,大运河对于紫禁城来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紫禁城中有很多大运河的符号,比如说故宫的建筑就是江南的香山帮去做的,地上铺的金砖就来自于苏州的御窑。她最后表示,运河就是江南的路,有了运河的江南,才有了现在的新上海、新浦东,才有了江南地区的新常州、新宁波,才有现在新的长江三角洲发展。

 

 

    两位专家还与现场的听众进行了互动与对话,使大家对大运河给“江南文化与经济”带来的影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江南文化讲堂”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项目。讲堂聚焦江南文化主题,聚合海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区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专家学者,以“史”为脉,讲授江南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内容,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质,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注江南文化的浓厚氛围,努力服务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同时,让广大市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进江南文化,弘扬江南文化,共同参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供稿 ▏市社联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