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语体系 > 正文

上海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市社联召开

发布日期:2019-05-20

    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之际,5月17日下午,市委宣传部、市社联在社联召开“上海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主持,市社联主席王战出席会议并致辞,市社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主任解超作关于本市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市社联党组成员、副巡视员莫剑平出席会议。

 

座谈会现场

 

    徐炯指出,进一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进一步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要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思想、关键话语体现到各学科领域,着力作出更加系统的学术建构、更加深入的学理阐释、更加准确的学术表达。二是着力推动学术理论的中国化,坚持以中国实践为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的不竭源泉。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提出标识性的概念,只有深深扎根中国的伟大实践,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中国百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才能不断获得创新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三是着力推动中国话语国际化,努力让中国理论、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能够走出去,产生国际影响力。四是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深化重大问题研究,不断提升建言献策的能力。五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培养一支立足中国实践、建构中国理论的人才队伍。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

 

    王战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市社联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具体承担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推进工作,联合社科理论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学术话语体系研究项目,推出了一批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成果,打响了浦东论坛等话语体系建设的品牌,并着手培育一批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学科基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要聚焦国家和上海建设发展的重大事件,深入研究和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的内在逻辑,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

 

成果展示

 

    权衡强调,上海社科界广大专家学者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形成一批凝结中国智慧,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学术研究力作。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思想创造同样永无止境,市社联要根据市委宣传部的总体部署,在认真回顾、系统梳理话语体系建设以往三年成果的基础上,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统筹协调,集聚各方力量,继续着力抓好话语体系建设项目的推进工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上海社科理论界的新贡献。

 

座谈会现场

 

    解超在报告本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时指出,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是上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打造思想理论创新高地,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大专项。近年来,我们主要从抓好研究项目、打造传播平台、建设研究基地这3个方面,聚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主要学科领域,推出了一批富有影响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成果。本市主要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立足各自优势学科,组织精锐力量,出版专著、发表论文、举办研讨活动,也陆续推出一批新成果,呈现出话语体系建设蓬勃开展的新局面。

 

    座谈会上,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姜义华,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李友梅教授,上海市美国学会会长黄仁伟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张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晖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瞿骏教授等6位专家代表从各自学科领域出发,围绕主题做交流发言。

 

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姜义华

 

    姜义华教授认为,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第一品格。这里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部实践,乃至近代中国以来社会大变革的全部实践,是亿万人民共同进行的伟大实践。二是要重视历史研究,不仅要研究中国历史,还要研究世界历史、世界文明。三是要有前瞻性,要研究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四是要打破学科局限性,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联系起来,既要打通“老”学科,更要关注新学科发展。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李友梅教授

 

    李友梅教授指出,我们正在经历的中国社会转型实践,是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的沃土,要求我们对既有的理论范式和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反思和再认识。首先,要深刻认识中国社会学认知模式的偏差问题。其次,摆脱西方话语的禁锢,超越西方化与非西方化的二元争论。西方理论有其自身产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经验的条件,如果不考虑这些前提性预设背景,就拿既有的西方理论去研究中国转型社会,必然会产生水土不服的问题,而且容易陷入对方理论的价值预设当中。第三,在中国与世界联系中把握“一”与“多”、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联,走向开放的社会科学。

 

上海市美国学会会长黄仁伟研究员

 

    黄仁伟研究员指出,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大变局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要长期面对各种复杂的挑战和障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挑战就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我们应全面认识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战略价值,针对现实情况,坚持实事求是,抓住本质,以理服人,形成高质量的中国国际话语,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疑虑及可能潜在的冲突。

 

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张雄

 

    张雄教授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社科工作者应通过自我革命超越自己的理论局限性,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例,苏联专家在计划体制下给马克思主义做了总结,梳理了体系。我们国家已经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重新看待《资本论》、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晖明教授

 

    张晖明教授提出,在遵循“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特征要求,立足中国实践真正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读懂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中,我们需要明确如何去“读”。这就需要从中国立场、中国实践出发,从中国所走过的历程出发,特别是联系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方式转型和社会转型来探索解读的方向。此外,应开展跨学科研究对话,做好扎实细致的学术创新积累工作,通过不同研究方法之间的碰撞,特别是结合对中国发展实践的实证研究,有效推进话语体系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瞿骏教授

 

    瞿骏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引了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方向和方式,并涉及到诸多重大的学术和现实问题。当历史话语面对种种历史叙述挑战时,我们应真正讲清中国文明史独特的内容、表现和影响,厘清历史神圣和神话的区别。此外,要重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资料收集和史料形成,重视中国历史学的海外影响力扩展。

 

 

    本市主要高校、社科研究单位的分管领导和社科管理部门负责人,本市部分学会负责人60余人参加会议。会前,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还参观了位于社联一楼大厅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成果展。

 

 

文、来源 ▏市社联科研处       图、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