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语体系 > 正文

上海社科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⑱ ▏陈强 尚玮:上海高校实力增强特色彰显

发布日期:2018-12-29

    编者按: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改革开放40周年”专项研究工作,经过1年半的精心组织、学者的积极努力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日前该系列研究成果已结题。为推广宣介相关研究成果,社联网站将陆续刊出该系列课题研究优秀成果,让读者充分了解上海思想界理论界学术界对改革开放40年的理论总结与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深入思考。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勇于担当全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探路者,高等教育制度不断成熟,规模稳步扩展、结构不断优化、质量逐步提升、资源日趋多元,培养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所需的各类人才,形成了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提供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服务。

 

    这一时期,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78年至1984年的恢复和酝酿阶段,1985年至1998年的改革和发展阶段,1999年至2005年的调整和深化阶段,2006年至今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阶段。

 

    在恢复和酝酿阶段,上海着手对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恢复重建。例如,强化政府管理职能。1979年,上海决定分设高教局和教育局。1980年,又将原文教办改为教卫办。又如,开展前瞻性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成为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当年,上海市教卫办开展跨系统、跨学科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围绕未来教育发展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指导建议,使得上海的高等教育战略和发展规划更加理性、客观。

 

    在改革和发展阶段,上海高等教育发展呈现理念先行、重视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注重学校发展增长方式转变等特征。这一时期,上海高等教育紧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进入改革和发展阶段,高校从过去被动服从国家计划转为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特色和活力逐步显现。

 

    1999年后,上海高等教育进入调整和深化阶段,工作重心落在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两个方面,可谓“增量”和“提质”并重。2002年,上海发布《关于加强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启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第四期)”建设,进一步强化对重点学科建设状况的监管,切实推进重点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2006年以来,上海高等教育进入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阶段,在稳定规模和增长速度的同时进一步强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并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强化知识服务功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扶需、扶特、扶强”为原则的上海市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使上海高校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特色更加彰显。

 

    同时,上海积极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重点支持建设在沪八所部属高校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步伐,遴选有条件的市属高校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

 

    此外,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也取得明显进展。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上海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率先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责任。2012年,应时代之需、国家之需,创高教国际化探索之路的上海纽约大学正式揭牌,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学位授予权的第一所中美合作举办的国际化大学。这些年来,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具有变革意义的这块“试验田”,培育出两届具有国际视野、善于跨文化学习和交流的毕业生,为上海高等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上海高等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四个因素:一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推进;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三是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积极探索;四是上海长期以来形成的尊重人才、重视科技和支持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新时代,上海正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高等教育应努力成为人才培育大本营、基础研究发动机、科技创新孵化器、社会发展助推剂。为此,要抓住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内涵质量等重大机遇,深入推进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不断提升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效益与水平。

 

    其一,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瞄准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巩固现有优势学科地位,布局一批“未来学科”。

 

    其二,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能力,完善高校人才分类发展体系。

 

    其三,秉持“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依托上海经济文化优势和城市开放传统,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一步集聚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其四,强化高等学校知识服务能力,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增强高等教育主动融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本专栏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支持) 

 

 

文、来源 ▏社联科研处       图 ▏网络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