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科普活动周 > 活动信息 > 正文

【新上海的70个瞬间】第20集: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诞生

发布日期:2019-07-08

 

 

 

 

 

 

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但重工业发展所需的设备条件和技术能力却严重不足。当时的中国,只有几台中小型水压机,重型锻件长期依赖进口。


       1958年,中央决定在上海制造一台万吨水压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江南造船厂、上海重型机器厂与上海许多单位的科研人员从零起步,他们用纸片、木板、铁皮、胶泥、沙土等材料做各种模型,反复试验,在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技术员们还凭借自己的的数学功底,化解了大量计算难题。 技术组组长、前总工程师徐希文说,万吨水压机,代表了一个国家重型机械的实力。所有大型设备都有自己的轴,像汽轮机的轴、发电机的轴、船舶的轴,如果不能生产这些产品,只能依靠国外,会产生很大的困难。


 

       在建造万吨水压机的过程中,江南造船厂工人有个有趣的总结,说的是在制造阶段一共要闯过“金、木、水、火、电”五关。比如这“电”,万吨水压机的大型铸锻件都要靠比砖头还厚的钢板和铸钢件拼焊而成,如果把万吨水压机的全部焊缝折成100毫米厚,那它的长度可以延伸3公里以上,一个手工焊电焊工要足足干30年才能焊完。这时,一位叫唐应斌的“电焊大王”,听说国外有种电渣焊的新技术,效率高、质量好,他便牵头成立了电渣焊研究室,终于焊出没有裂缝、气孔的立柱。

 


 

       唐应斌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焊接过程说,一根根钢条拼起来,拼成一个圆筒,里面空的用分段法焊接,立柱的孔浇出一段段。那时他个子小,400毫米的孔还钻得进去,不过钻进去,出不来,只能用绳子拉出来。


周恩来总理接见唐应斌


       1962年6月22日,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不但标志着中国重型机器制造业步入了新的水平,中国产业工人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更是成为“大国工匠”一词的最佳诠释。如今在江南造船厂应斌路上矗立的“匠心精神”雕塑,也依然在激励着广大江南人,争当大国工匠,打造国之重器。

 

 

 

 

 

 

 

 

(科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