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科普活动周 > 活动信息 > 正文

【新闻报道】打造“6天+365天”一站式服务平台

发布日期:2018-06-12

  编者按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今年11月在上海举办。作为今年中国四大主场外交之一,这场博览会对中国和世界具有怎样的意义?日前,以“融通遐迩,惠己及人”为主题的迎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题论坛,在市社联主办的上海社科普及活动周开幕式上举行。现将四位嘉宾的主旨发言摘登如下。

 

  为何要举办进口博览会

 

  ■吴星宝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举办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大国自信和开放决心。进一步来看,举办中国国际博览会的重大意义在于:
  第一,举办进口博览会,表明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真诚意愿。
  一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许多国家都把拓展中国市场作为重要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摩擦、投资保护不断加剧,经济全球化站在了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等多个重大场合,深刻阐述了中国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立场,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决心。
  第二,举办进口博览会为各国开展国际贸易提供公共平台。
  一方面,作为全球贸易大国,中国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和良好的国际贸易资源,有条件、有能力为促进全球贸易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另一方面,通过举办进口博览会,我们将积极扩大进口,支持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为贸易伙伴提供实实在在的出口市场,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为各国企业发展创造新的需求。
  第三,举办进口博览会将打造推动全球包容互惠发展的公共产品。
  进口博览会不仅提供货物和服务交易,也承载国家形象的展示、全球性重大问题探讨等多重功能,是一个国际合作的综合性载体、平台。我们将搭建国家展、企业展、论坛三大支柱,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相互促进,把“三合一”的特色充分展示出来,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
  第四,举办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就是要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就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举办进口博览会,通过合理扩大高品质的消费品和服务进口,有利于促进综合国力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满足中国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作者为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工作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

 

  为开拓市场构建新合作机制

 

  ■周汉民

 

  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与世博会一样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世博会“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五个经验来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会期是6天,但同时又将提供“6天+365天”的一站式交易服务线上平台,常年为海外参展商和国内外采购商提供在线展示、在线撮合的综合型进口交易服务。并且,今后年年要办下去,是一个长期性的盛会。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专业性上。特别是,今天的世界贸易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三分天下”。进口博览会在强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之时,还要兼顾技术贸易。在中国处于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这一转变的历史关头,技术的进出口同样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是贸易的进口,还一定会包括投资。从世界经济局势发展来看,贸易和投资一直是互为因果、互为促进的。此外,尽管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同于传统国际性博览会的进出口双向惯例,而是单一的进口展会,但本届博览会也将为各方开拓市场搭建新的合作平台。
  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在扩大开放方面,中国将采取多项重大举措。这为举办一届成功的国际进口博览会提供了思想引领。一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二要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这要求我们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改善营商环境、投资环境结合起来。要在高举经济全球化大旗的关键时刻,以更平衡的贸易来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三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是进口商品,同样需要服务和技术。要通过修改专利法等,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四是主动扩大进口。要进一步向全世界宣布,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是新时代开放市场的标志性事件。
  总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要体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并重,要体现国家战略和世界发展的并重,要体现中国诉求和世界希望的并重。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教授)

 

  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举措

 

  ■黄仁伟

 

  当前,经济全球化走到了十字路口。前进,即为向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全球化发展;倒退,即退回各国与邻为壑的碎片化状态。
  面对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危机,从2017年达沃斯论坛开始,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条全新的全球化路线,包括三个大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和“一带一路”。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最高理念和未来目标,是指导行为和价值的准则;“一带一路”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实践的国际平台,其国内实践就是以扩大进口作为突破口的新开放战略。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落实新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彰显了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推动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化以及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红利的积极态度。新开放战略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融为一体,进出口并重,进出口平衡;第二,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第三,开放高端服务业。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根源于中国比较优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出口原材料、劳动密集型产品到出口成套装备和全套要素,从引进外企外资到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在高速发展中积累了自信和实力,可以把国内的市场全面开放,把出口导向变成进出口开放。这样的转变在4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甚至在20年前也不可想象。这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发展。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突出未来中国进口的几个集中领域:一是进口用于支撑中国发展的资源,如农产品、矿产资源、能源等;二是进口技术,包括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和高科技本身;三是进口高端消费品。其中,中美两国的市场资源充分互补,完全能够实现合作共赢。如果美国一味搞保护主义,试图打贸易战,显然就会失去中国进口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机遇。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这本身就是我们的重要战略资源,有利于构建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同时,有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进而影响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有利于中国掌握更多产品的国际定价权,继而坚持和改进国际贸易规则,等等。
  从更高的视野来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只是一个商品交易会,而是代表了中国的一个重大战略转变。这个转变是中国和世界各种市场要素的重新组合,是通过开放中国国内市场来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而为人类共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高质量开放”的标志性工程

 

  ■黄建忠

 

  博鳌亚洲论坛、上合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今年中国四大主场外交活动。其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规格进口博览会,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剧烈变化和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这一盛举将成为中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也必将成为新一轮高质量开放的重大实践与坚持全球化方向的典型示范。
  高质量的发展关键在于高质量的开放。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开放是倒逼改革、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新时代,中国将由“高速度开放”转向“高质量开放”。
  在“高速度开放”中,主要借助全球化带来的庞大外需实现了国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外需不仅是全球化条件下劳动力数量与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的自然函数,更是借助世贸组织规则进行有效规范的外部有利条件。
  在“高质量开放”的时代,将主要依靠内需市场驱动来实现对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同时为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和红利。
  借鉴历史经验,内需市场的发展既要通过宏观调控进行管理,也要接受来自世贸组织和其他全球化新规则的制度约束。因此,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既是国内外市场的紧密对接,也是一次围绕国际经贸新规则确立而展开的对话和互动。
  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开放发展内在规律的科学运用、理论升华和伟大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它包括构建全球开放合作新平台,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将进口博览会打造成向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发展成就、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公共产品。
  当前,中国已跻身装备制造业大国行列,产能远超美国、德国和日本,是有效的国际产能合作方。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大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相较而言,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红利的释放则可以短期达到。高质量的开放有助于加快“中国制造”升级换代的步伐,形成“中国制造2025”的有效动能。
  此外,进口博览会还可以成为检验评估和完善“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在贸易平衡的基础上推动扩大对外出口,在国际产能合作的基础上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标志的高质量开放,本质上是以制度驱动开放。它希望进一步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价值观的认同、文化的交融。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办下去。
  (作者为上海国际贸易学会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8年6月12日)

阅读PDF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