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科普活动周 > 活动信息 > 正文

葛剑雄:“一带一路”倡议,这绝不是再一个郑和下西洋

发布日期:2017-07-07

     

 

       今天,中国也在积极构建自己的海洋观、全球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绝不是再一个郑和下西洋,而是要面向世界,通向世界。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以欧洲、美国、日本为代表的海洋民族,由于更具冒险与拼搏精神,令西方海洋文明在近代战胜了东方大陆文明。
 
 
       如何看待这种观点?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有无孰优孰劣?伴随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未来应有怎样的海洋观?近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做客“东方讲坛”主办的“《人类与海洋》之多维视野下的南海”科技与人文的对话,从人文历史视角谈论了他对中国海洋观的看法。
 
 
       葛剑雄认为,研究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影响时,哪怕是很杰出的理论,也需审视一下是在什么地理条件下归纳出来的结果,是特例,还是通例?关于海洋的论述,很多都是根据地中海这个特例。
 
 
       葛剑雄表示,西方海洋观的形成是有特定指向的,也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跟中国同时代的西方人,最频繁接触的是地中海。地中海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它有两个出口,东部是土耳其海峡,西边是直布罗陀海峡,除了这两个海峡,还有人工开掘的苏伊士运河。但除了这几个以外,它基本上是封闭的。地中海还有很多半岛岛屿,最大的是意大利半岛,像一个靴子插在中间。这样一来,在地中海航行是最安全、最可靠的,因为它很快可以到一个岛上,所以,古代地中海的航行,相当发达。葛剑雄认为,更重要的是人类古代的重要文明,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形成的。比如,希腊文明,等等。所以,地中海周围的人对海洋特别重视。他们通过海洋可以接触到各种文明,接触到外国人,因此,把海洋作为他们的希望、财富和文明。
 
 
       葛剑雄表示,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海洋观念,这也是有其特定历史背景的。中国人不会像地中海边的人,觉得到了海边,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财富。相反,中国古代的人,到了海边就觉得到了穷途末路,没有什么出路。中国主要的文明是在黄土高原,即黄土冲积平原这里产生的。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外国文明,也是通过陆路,比如丝绸之路等传过来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地中海沿岸国家诞生璀璨海洋文明的根源,这是中国无法复制的。只有深刻认识此规律,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国家战略,评价不同文化。
 
 
       葛剑雄认为,既要历史地看待中国文化的形成,也要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优劣。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主张安贫乐道。以农业为本,接下来是其他手工业,商业是最末。这种文化的好处,是中国不愿意主动扩张,是爱好和平的,主张自力更生,但是另一面,也缺乏去发现外界的奥秘这样的动力。在古代,我们能够养活自己,那就不对外扩张。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碰到了生存的危机,并且随着西方的发展,无论是他们的造船、航海术,还是他们的工业革命发展,都比中国先进了。在这个时候,传统的概念就相对限制了中国。这时,如果大家的精力还集中在中国本土,对外界不感兴趣,就不行了,就造成中国的落后。所以,对此要两方面谈。但是,不能武断地说,中国人因为形成了漫长的大陆性文化,就丧失了“拓展”的意识。
 
 
       如果今天人们依然像古人那样,到了海边就觉得到了穷途末路,肯定不行。那么,伴随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未来应有怎样的海洋观呢?葛剑雄认为,从一般规律看,未来的文化传播和人员来往已不再依赖于海洋,但是,物资的运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的保护、战略控制等还是离不开海洋。海洋也提供了旅游、休闲、健身和竞技等方面的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海洋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天,中国也在积极构建自己的海洋观、全球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绝不是再一个郑和下西洋,而是要面向世界,通向世界。当我们有了正确的观念,形成正确发展的理念、具体的政策措施,再加上国力的增强,中国才能真正在海洋科学探索上保持我们应有的地位和权利。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也作客该活动并进行了演讲。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17年7月3日)

相关链接:http://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57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