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社联方志 > 编纂进展 > 正文

第五篇 学术活动

发布日期:2019-09-25

 

《上海市志·科学分志·人文社会科学卷(1978-2010)》

第五篇   学术活动

(编纂人:华东师范大学 文军、李珊珊、潘迪、姚潇潇)

学术活动是指与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有关的社会活动,并以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学术年会、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等形式展开。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学术活动发展紧跟时代潮流,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开展了大量的学术活动。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上海的学术活动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一方面积极打开国门,邀请国内外学者、代表团来沪交流;另一方面,上海学者也积极走出去,参加国内外会议,进行访学交流等。与此同时,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逐渐恢复的同时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逐渐日常化和制度化,国内外学者展开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合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原先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稳健发展,建立了各类学术交流平台,上海的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国内外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逐步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重实效的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学术活动。在整个学术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上海社会科学界的各个学科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开创了上海社会科学界学术活动的新局面。

第一章   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是促进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式,既是学者们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学术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播文化知识促进文化繁荣的途径,同时为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上海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科创和航运中心,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上海的学者以代表团或者个人身份出国考察或进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国外学者来沪访学开办讲座和学术报告。与此同时,上海承办了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为各个国家的学术交流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政策变化有关更与整个世界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从中国看,影响较大的时间节点有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1990年起上海浦东;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从世界来看: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90年代后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进入21世纪全球更加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大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上海地区的国际学术交流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特征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上海的中国文化、妇女、青年、教育、婚姻家庭、集团犯罪等问题的研究,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内容。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对外学术交流最具特色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期—21世纪的前十年,国内外展开的合作研究越来越多,各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就当前上海发展面临的问题或者学科研究中的问题展开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学生、互派访问学者、共同完成课题研究。

第一节 沪上学者出国的学术交流活动

20世纪 80年代初,上海的学者积极走出国门,开始参与国际学术活动。1980年,娄尔行担任中美比较会计研究项目的中方研究组组长,赴美国参与国际间的学术活动。1980年6月,陈誉作为中国大学图书馆代表团成员赴美考察。1981年6月,王金夫作为中国图书馆代表团成员访美,出席美国图书馆协会第一百届年会。1983年8月,吴炎煌作为中国图书馆代表成员参加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国际图联49届年会,会议议题是“技术世界中的图书馆”。1983—1984年,娄尔行两次受命出任中国政府代表出席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作学术交流。1984年10月、11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郑衍杓访问意大利、维也纳、爱尔兰,在罗马“统一国际私法研究所”座谈、交流;在意大利波罗尼亚大学法律研究所讲解《中国的司法制度》。1985—1986年,复旦大学法律系李昌道教授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访问,作中美宪法比较研究的学术交流,其间曾去哈佛大学法学院和耶鲁大学法学院作宪法专题的学术讲座。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上海学者以代表团的形式出国考察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1986年,上海共向2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多位专家学者出国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还派出各类进修人员和攻读学位的留学生400多人。1986年8月,车久直等作为中国图书馆代表团成员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图联第五十二届会议,会议议题是“21世纪图书馆管理业务的新水平”。1986年11月—1987年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思永应荷兰海牙社会研究院国际法研究部邀请,赴该部讲学。1986年12月—1987年3月,华东政法学院苏惠渔教授赴联邦德国讲学,在联邦德国玻鸿鲁尔大学的系列讲座上主讲中国刑法。1987-1988年,陈崇武应法国人文科学院邀请,作为兼职研究员赴法从事法国史研究。1987年3月,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陈鹏生、朱华荣赴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和伊利诺大学演讲了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史和中国刑法的有关专题。1987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王顺义、复旦大学周义澄、上海师范大学柳延延随中国哲学代表团赴莫斯科大学出席第八届国际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1987年9月,浦增元应美国学会理事会邀请,赴美参加全球性美国宪法颁布2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浦增元还先后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哈佛大学法学院、波士顿大学法学院和圣路易斯、西雅图两地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的学术交流活动。1988年8月,吴龙涛、孙云筹作为中国图书馆代表团成员出席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召开的国际图联第五十四届年会。1988年8月28日—9月1日,上海市政治学会的石啸冲教授、王沪宁教授作为中国政治学会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华盛顿国际政治学会第十四届世界大会。其中王沪宁被当选为理事会候补理事。大会结束之后,代表团在美国各地进行友好访问。王沪宁在美国各地进行为期半年的访问讲学,回国后,写成《美国反对美国》这一政治社会学著作。1989年,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第九届国际周易讨论会先后在美国夏威夷召开。胡啸、翟延瑨分别参加大会,并提交学术论文。1989年9月,娄尔行教授应邀以国际咨询专家的身份出席联合国在苏联召开的“计划经济国家特区经济问题国际研讨会”,他在会上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的会计和报告”的发言。1989年9月始,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郑衍杓被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由南京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合办)聘为客座教授,为美国留学生讲授《中国经济特区》。1989、1993、1998年,华东政法学院孙潮三度赴美,先后在乔治敦大学法学院、威斯康辛大学法学院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研究比较宪法或讲授中国宪法和立法。以上海社会科学院为例,从1978-1988年,

派员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考察研究、友好访问、采访计500余人次,在各个学科领域内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上海学者积极提交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同时进行短期或长期的访学。1990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组团访美进行学术交流,徐顺教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史丹诺大学等作中国哲学史演讲。1990年10月,马伯煌前往日本访问讲学,在北海道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与中井英基、滨下武志、鹤见尚弘等人进行会谈交流。199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浦增元去澳大利亚参加悉尼大学法学院举办的比较宪法研讨会,并提交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宪政运动和宪法》的论文。会后他为法学院学生讲授中国宪法课程。1991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庭教授参加全国伦理学会组织的伦理学访日团第三次访问日本,参加中日道德学术交流活动。1991年4月,郑韶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访问学者前往英国里兹大学进修交流半年,在这期间,他重点进行了亚当·斯密思想与中国历史上的义利思想的比较研究。同年9月,林其锬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代表团成员之一访问新加坡,在这期间作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与应用》等讲座报告。1991年8月,孙秉良、王仁芳、黄秀文等人作为中国图书馆代表团成员出席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图联第五十七届年会。1992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应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邀请组团参加“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赵庆麟提交《周易:世界古老的文化智慧》论文,并访问哲学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学术和工作交流。1993年8月—1994年2月,谈敏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94年4月—1996年6月,徐培华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进修。1994年和1995年,倪正茂两度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参加中国宪政研究论坛。1995年7月,钟祥财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参加学术会议。1996年,孙潮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法学院讲授中国宪法。1996年1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郑衍杓应日本京都立命信大学邀请,赴日参加“环太平洋研究会”,作《中国经济特区法律环境》报告。1997年4月,赵晓雷赴新加坡大学参加学术会议。1997年7月19—24日,复旦大学刘放桐、黄颂杰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淼洋等出席在泰国曼谷举行的“变革时代价值的基础”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与美国、泰国、印度等国的40名学者作了学术交流。1999年,浦增元出席鹿特丹举行的国际宪法学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并当选为国际宪法学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他为大会提交了《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论文。

新世纪以来,上海学者出国交流、参与学术会议的机会越来越多,呈现出新局面。2007年11月7日,应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协会、乔治敦大学、艾墨里大学、德克萨斯A&M大学的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率学校代表团访问美国,参加了在华盛顿特区召开的 “第三届乔治•布什中美关系研讨会”及“中美高等教育论坛”。 在访美期间,代表团还会见了华东师范大学在美国的校友,向他们通报了学校发展近况和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沟通。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应邀前往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出席了“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作了题为“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大会主题发言。期间,校长俞立中、副校长任友群还会见了纽约大学校长John Sexton、教务长David McLaughlin等,对进一步加强两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交换了看法,并就成立上海纽约大学等国际合作事宜进行了商讨。

第二节 国外学者来沪的学术交流活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外学者主要以代表团的形式来沪交流并做学术报告,也有学者以个人身份来沪讲学。1978年10月,日本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以芳美教授作应邀至复旦大学新闻系作学术报告。1978年11月,南斯拉夫经济考察团访沪。1979年,访沪的外国代表团迅速增加。3月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经济研究者代表团,5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代表团,6月英国农村发展考察团、美国明清史研究者代表团(其中斯特鲁维作《关于明清思想史》的报告,王业键作《关于明清经济史》的报告)8月早稻田大学青木茂男教授和创价大学校长高松和男教授来沪讲学介绍了日本会计界和日本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9月日本经济学者代表团11月美国经济代表团、日中学术交流恳谈会代表团(双方就刑法中保障人权、消除冤案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等先后访沪。

20世纪80年代,上海与国际上的知名高校、单位和组织等取得联系,并开展交流,为上海社会科学的发展获致了更广袤的视野。1980年1月,美国哈佛大学法学德肖维茨教授来上海社会科学院作学术报告,介绍了美国新刑法和司法实践情况。1980年4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黄宗智教授来沪介绍近30年来美国对清史等研究的状况。1981年,法国史学家索布尔教授应邀至华东师学范大历史系讲授法国大革命,其讲稿被译成中文出版。1981年7—8月,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东亚研究中心许华茨教授应邀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学者就文化与文化史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1982年,日本大阪大学斯波义信教授3位学者首次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并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作了学术交流。1983年6月16日,上海市政治学会邀请来华讲学、到沪访问的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芝加哥大学伊斯顿教授“政治学的发展及其当前形势”的报告。1983年9月,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代表团、澳大利亚图书馆代表团相继访沪。1984年6月,以千石保为团长的日本青少年研究所代表团一行7人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双方交流了中小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青少年犯罪及预防。1984年6月9日,上海市政治学会与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联合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李普塞特教授作了“为什么美国没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专题报告。1985年1月5日,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刑法温瑞白教授应邀来上海访问讲学。在同上海部分法学家和司法实际工作者座谈中,从比较的角度介绍了美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制度。1985年6月17日,美国乔治城大学杨福绵教授应邀在复旦大学作学术报告,题为“美国和台湾汉语研究概况”,介绍了大量有关文字训诂的出版物。

20世纪80年代后期,来沪的学者越来越多。以1986年为例,共接待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500多批,约2 000人次,组织各类学术报告会、座谈会500余次。具体来说,1986年6月6—21日,国家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哲学系柯希教授在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作“古希腊怀疑主义”、“人的哲学思考”等演讲。1986年12月,由党中央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艾里希·哈恩为团长的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社会科学院代表团一行3人,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并就社会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意识等问题做报告。1987年3月10日,民主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央哲学研究所副所长赫尔伯特·霍尔茨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作学术报告《科技革命对人道主义的挑战》,与该所辩证法学者座谈哲学与科学问题。1987年6月8—20日,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名誉会长、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夏威夷大学哲学成中英教授应邀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作题为《当代中西哲学及其会通》的系列演讲,对当代西方哲24学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哲学的世界化问题发表了看法。6月22日,成中英教授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作关于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学术报告,并与该所学者座谈。1988年9月,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全美理论社会学协会主席乔治·理查应邀来华,在上海大学文学院讲授当代社会学理论两周。1988年11月5日,美国伊利诺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安东尼·奥罗姆教授应邀来华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学术访问。1989年9月5日,苏联科学院哲学所高级研究员布洛夫和彼索诺夫组成的苏联哲学家代表团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并与该所研究人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进行了学术交流。1989年11月8日,民主德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生态学哲学问题研究室主任路德、哲学博士魏尼希和多林一行3人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并与该所研究人员就哲学与生态学结合的理论进行座谈。

20世纪90年代,随着开发上海浦东战略的实施,国内大门进一步为世界各国学者展开。1990年5月,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哲学和人类学学院院长伊文斯教授夫妇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向自然辩证法等专业人员作古希腊哲学与文化的学术报告。1990年5月16—21日,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詹姆士·泰勒斯和玛丽·泰勒斯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向自然辩证法研究人员作有关科学哲学的学术报告。1991年,美国Harbord大学教授D.Kaubman来上海复旦大学短期讲学,主要讲“宗教学”问题。1992年5月22—29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人口学家斯顿教授应邀到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所进行学术交流,作了《荷兰的城市化和非城市化》、《人口转变:理论和欧洲的实践》、《人口老化的原因和后果》和《人口规划和21世纪人口展望》的学术报告。1992年9月,韩国青年研究院代表团(李英馥等3人)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这是中韩建交后,韩方派出的第一个访问中国的青年研究代表团。此行目的旨在增进了解,建立联系,并正式向中国学者发出访韩邀请。1994年6月,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举办题为“美国社会学与马克思”的学术报告会,由世界著名社会学家、纽约市立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与大学中心社会学系终身教授斯坦利·阿罗诺维茨主讲。1995年9月,日本日立家庭教育研究所代表团依田明一行15人来沪与上海社会科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学者进行了中日独生子女教育的学术交流。讲题有“亲子关系和幼儿性格发展”、“儿童发展和父亲角色”、“亲子关系及教育”等。1996年11月21日,第二次来华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的陪同下抵达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发表了题为“美国和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合作”的演讲。1997年7月,美国天主教大学教授J.洛亚科诺与香港学者刘小枫博士等为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与基督教暑期讲习班”授课。1997年10月15日欧盟副主席布里坦爵士来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视察,作《欧盟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演讲。1998年6月23日,上海市法学会与上海市政治学会共同邀请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裴敏欣作题为“中国行政诉讼实践在国际上的反响”的报告。1998年12月,美国康纳狄克大学终身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祝建华博士,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作《传播学研究方法》报告。1999年11月,美国霍布金斯大学Dabe Newbart教授来沪就中国独生子女“收养法”等政策进行探讨。同月,俄罗斯科学院人类研究所所长弗罗洛夫来沪与同行讨论红卫兵、知青及独生子女问题并交流了对环境与民族、人的文化意识、生物伦理学等的看法。

进入21世纪,来沪交流的国外学者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参与的师生也越来越多,这一时期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主要以国际会议的形式展开。2000年11月2日,市行政法研究会在市法学会报告厅邀请来访德国国家行政学院毕佳士博士作“WTO对德国行政法发展的影响”的专题报告,有60—70人参加。2000年11月9日意大利前总理、终身参议员、意中经济文化交流会名誉主席安德雷奥蒂率意中协会代表团抵达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进行参观访问其间,刘吉院长和博纳德院长分别和来宾就学院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交流。2000年12月8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顾问曼德尔教授到上海交大指导现代金融研究中心的工作,并与有关人员就学术问题进行探讨。2001年4月26日,国际著名学者、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到复旦大学作学术访问,在相辉堂作“全球化压力下的民族国家”的学术报告。2003年5月12日下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夫·格兰杰先生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受到300多名大学生捧场200810月8日,东方讲坛以“倾情第二故乡上海、共赴民俗文化之旅”为主题,举办“迎世博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南非、埃及、奥地利、挪威、伊朗、尼日利亚、芬兰、匈牙利、荷兰等国驻沪总领事夫人共10余人应邀参加活动,赴闵行区七宝镇、古美街道参观考察。10月18日,“东方讲坛·经典艺术系列讲座”举办“奥地利的文化和艺术”专题讲座,邀请奥地利驻沪总领事沃尔特·凯泰斯主讲。2009年3月16日,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教授在复旦大学发表了题为“金融危机与全球经济---对经济理论与政策意味着什么”演讲。2009年6月4日,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新儒学大师成中英应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邀请,做客上海交通大学“文治讲坛”,与上海交通大学六十多位来自文、理、工科的师生面对面进行了的交流。2009年7月13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建”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召开,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罗杰·梅尔森教授发表演讲,同时发表演讲的还有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副主席约翰·摩尔教授、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执行主席拉法尔·瑞普罗教授。201010月15日,上海社会联合会、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举办东方讲坛•发展沙龙,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John Lipsky作“全球经济前景和风险及其对金融部门的影响”的演讲;11月5日,上海社会联合会、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举办东方讲坛•发展沙龙,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作“中国地缘政治新格局及其挑战”的演讲,郑永年深入分析了中美、中日、中韩及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并与与会者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第三节 在沪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国际会议在沪承办,也是促进上海社会科学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这些国际会议大多由国内外的组织和单位联合举办,中外学者齐聚一堂,就国际上重点关心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议题进行讨论交流。

20世纪80年代,在沪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开始起步。1983年3月30日至4月2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和西德艾伯特基金会,在上海联合举办“南北关系讨论会”,探讨北方国家对南北关系的政策及南北关系的发展趋向。1984年,围绕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中有关问题,上海学者与国外学者多次举行双边或多边学术讨论会。2月,上海学者和美国学者召开国际技术转让法律制度和政策及实践双边讨论会,5月和美国太平洋论坛在美国夏威夷举行亚太地区国家经济、安全和外交政策双边学术讨论会,11月和日本学者座谈交流《文心雕龙》研究、和美国学者举行国际投资法双边讨论会,8月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学者举行传播学国际学术讨论会,9月与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所在东京举行亚太地区的发展与地区间交流双边讨论会,10月与澳大利亚学者联合举行中澳经济贸易法讨论会。1985年,上海学者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学者就国际贸易、新闻传播等学科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1988年9月7—14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与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在上海共同举办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来自海内外近80名学者与会,就近代上海城市发展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1985年6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传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举办有国外学者参加的传播学学术研讨会。1986年1月6—10日,80余名海内外专家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国际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主要讨论古代中国文化的特征和结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前景出路等问题。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与联邦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共同召开的“市场机制和宏观控制国际学术讨论会”;4月,由复旦大学世经所与中国欧洲共同体研究会联合召开的“欧洲共同体国际学术讨论会”;6月,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等与美国金融企业界人士联合召开的“上海国际经济贸易讨论会”;9月,市国际问题研究所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联合召开的“亚洲——太平洋地区问题学术讨论会”;11月,在上海召开了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国际讨论会”等等。1986年,上海社会科学报刊、图书资料对外交流有新的发展,已同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朝鲜等10多个国家建立丫图书交换关系,加入了世界银行托存图书的行列。为了进一步打开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局面,1986年成立了上海人文社会科学对外文化交流协会。1987年5月18—23日,“上海金融中心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就改革金融体制和改善金融服务、发展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市场)、发展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市场)、发展外汇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金融工具和风险以及上海怎样才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988年9月,上海社会科学院院庆30周年期间,召开“第二届中美经济合作国际讨论会”、“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国际讨论会”。1988年9月7—14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与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在上海共同举办了“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学者近80名,就近代上海城市发展问题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1988年2月1日至4日,“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经验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会议得到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出席会议的代表88人,分别来自国内外58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国外代表来自日本、荷兰、波兰、美国等国。1989年,成立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聘请10多个国家的知名学者和企业家为上海市市长的国际智囊团成员,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咨询会议,为上海的经济改革和城市发展出谋划策。1989年3月10—12日,太平洋区域城市研讨会召开,19个国家、地区的210位市长、专家、学者、企业家出席。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格局不断发生改变,上海在时代背景下发展变革,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提上日程。原先的学术交流形式得以延续,各个学科的交流也在初期交流的基础上取得积极成效。这一阶段的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更为集中,人口、城市以及区域发展等议题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共同关注,国内外的专家就这些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1990年10月15—17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主办“90年代亚太经济合作讨论会”。中外学者40余人参加会议讨论了90年代亚太政治格局等问题。1991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组织发起中国近代文学的国际讨论会,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及全国各地参加会议的专家有近百人。这次会议对中国近代文学的特征,近代文学的价值,桐城派的历史评价,近代小说的审美意识,王国维美学观的历史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991年10月21—25日,为纪念上海建城700周年,由上海研究中心主办的城市研究与上海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美、日、澳和香港地区的120名专家与会。会议就城市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研究的学术史、近代上海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上海社会研究、近代上海的政治与经济、上海文化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992年1月14—1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召开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国际环境”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香港的学者和金融界人士,以及来自北京、浙江、江西和上海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出席了会议。1992年5月22—29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人口学家斯顿教授应邀至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所进行学术交流,作了“人口转变:理论和欧洲的实践”、“人口老化的原因和后果”等学术报告。1993年3月26—28日,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和上海《青年报》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亚洲地区青年问题国际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其主题为“现代化与青年”,60多名中外学者与会,探讨了青少年的社会性格、价值观走向等问题。1993年8月17—20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举办的“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来自海内外的学者近100名与会,主要就近代中国东南沿海第一批对外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化、经济发展与城市进步等问题展开了讨论。1994年11月9—12日,由美国亚洲经济研究委员会、浦东新区管委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浦东开发与中国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以及国内和上海的学术界、政界和实业界人士共5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1995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等联合举办汉语语言学现代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共60名专家学者参加。1996年1月24—26日,由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主办的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经济国际会议在沪举行,150多名中外代表出席。会议就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划与体制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问题、后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未来趋势、中国复关及加入WTO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1996年5月20—21日,由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区域合作:长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3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就迈向21世纪的中国尤其是长江流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充分的研讨。1997年7月15—18日,由世界管理学会联盟、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的97世界管理大会在沪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等33个国家或地区的350余位管理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就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东西方管理文化比较、21世纪管理学发展趋势等议题进行研讨。1997年3月24日,首次在我国举行的国际大学校长会议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隆重开幕,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菲律宾、新西兰等国高校的150多位校长、副校长出席会议,就“太平洋地区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发展”这一议题进行为期两天的研讨。1998年4月27-30日,由教育部华东高师师资培训中心、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部高师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北京市教委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四家培训机构联合举办的国际教师教育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其中境外代表30余人,香港代表110余人,国内代表50余人。会议主题是面向21世纪的教师教育与培训问题。1999年7月28—31日,由国际社会学协会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会、美国社会学协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城市的未来:面向21世纪研究议程”国际研讨会在沪举办,来自亚洲、欧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参加了会议。1999年9月23—26日,由市社联、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和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儒学面向当代和平共处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德国、泰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会议围绕文化传统与社会转型、亚洲金融风暴后的儒家伦理命运、新世纪儒家文化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进入21世纪,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学术越来越多,上海学者与世界各国的学者交流越来越密切。各类会议、论坛持续开展和举办,在给上海社会科学注入活力的同时,涌现出诸多颇具特色的国际学术交流项目2000年3月30日—4月1日,中国慰安妇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这是在我国举办的第一个有关“慰安妇”问题的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朝鲜、韩国、美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2001年6月2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协办的“全球对话中的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金沙江大酒店召开。来自北美、欧洲、香港及中国大陆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的比较与沟通、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及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等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2002年4月5日 “9•11之后的大国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亚欧研究中心与俄罗斯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研究院联合举办。来自美国卡耐基基金会、霍普金斯大学、英国伦敦战略研究所、日本名古屋大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研究所等机构的资深学者、专家和官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专家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围绕“9•11”以来全球战略态势、大国关系变化对区域的影响、“9•11”之后的双边关系、安全、经济与跨国事务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2002年7月25—27日,由上海海外联谊会、市欧美同学会主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和市海外交流协会协办的第三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召开。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和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等地200多位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业界人士参加会议。研讨会以“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发展”为主题,围绕城市规划与发展、能源、环境、人力资源及金融、风险投资与技术产业化等议题进行探讨,提出许多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路、新建议。2003年9月18-22日,“日本侵略亚洲战争责任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人员、战争受害者、律师、媒体等参加会议,就“慰安妇”、强制劳工、细菌战、毒气战及遗留毒气弹处理、战争赔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引发广泛关注。200312月14—16日,中外学者100多人参加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与上海高校都市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了为期3天的“上海开埠160周年”纪念活动,并就一百多年来上海的社会变迁、市民生活、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演进等问题开展了热烈和深入的探讨。20048月20-2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的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沪召开,共有海外学者111名、国内学者250名和驻沪总领事馆和国际组织的特邀代表30多名出席了此次论坛。论坛以“跨越时空、感识中国”为宗旨,以“多元视野下的中国”为主题,就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及上海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达成了广泛共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4年10月23日,中国人口学会、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人口学会联合举办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国际国内人口专家、管理者160多人参加会议,就大城市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口素质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城市人口“少子高龄”问题、生态环境与人口安全、人口迁移流动与城乡协调发展、人口社会政策与法制建设等专题,进行探讨与交流。200510月21日,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与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联合举办“交流与互动——上海、汉城文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起,上海论坛”由复旦大学主办、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资助的国际经济论坛,是非盈利的民间学术组织,论坛最具影响力的活动是每年5月在负担大学举办的论坛年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论坛以“关注亚洲、聚焦热点、荟萃精英、推进互动、增强合作为宗旨”,通过形式多样的分论坛研讨会、圆桌会议等发表意见,开展对话与交锋,就亚洲经济和国际局势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探求共识。上海论坛在探索发展中已成功举办了多届年会,现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性学术论坛之一。2006年4月3日,由国际区域科学学会(RSAI)、环太平洋区域科学会议组织(PRSCO)、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政策和管理研究所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师范大学和嘉兴学院协办,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国际区域科学学会2006学术专题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注册代表80余人,分别来自北美、南美、欧洲、亚洲、澳洲等多个地区。其中,国外学者20人,国内学者60余人。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科学”。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区域科学学会、环太平洋区域科学会议组织第一次和中国学术机构联合举办的高层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9月21—22日,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论坛主题为“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有海外学者120余人、外省市学者100余人、上海学者200余人及26个驻上海总领馆的外交官(其中16名总领事)参加。论坛共设18个分论坛,覆盖中国学研究各个领域。论坛特别安排3个圆桌会议,集中讨论“中国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上海世博会与中外文化融合”等议题。2007年6月4—6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风险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一届管理创新国际会议在上海召开。中国、加拿大、美国、德国、韩国、西班牙、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11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围绕管理创新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分别以管理理论和方法、信息管理与知识发现、金融风险管理与数据挖掘、供应链管理与先进制造技术等四大议题展开探讨和交流。2007年6月22—23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和区域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全球化和大都市区发展论坛”国际会议在上海举行。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及中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近50人参加会议。会议讨论的主题有:如何提高竞争力,参与全球竞争;城市社会分化加剧,如何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协调城市间的关系,谋求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2008年7月27—28日,由世界管理协会联盟主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九届世界管理大会在复旦大学召开。这是世界管理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本届大的主题是东西方管理文化融合发展 2008年10月22——23日,“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治理转型: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杜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波士顿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田纳西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日本京都大学、关西学院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院校学者及国务学院师生参加了研讨会。2008年11月4—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承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加拿大高等教育研究学会、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和日本高等教育学会协办的第五届高等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召开。研讨会主题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改革”。有12个国家近120名高等教育专家出席会议。与会者围绕政府和高校国际化政策、学生和学者国际流动、跨境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等问题展开研讨。2009年3月26—29日,复旦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举办的“都市繁华:一千五百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专家学者30余人与会,围绕“清明上河:宋元的都市生活”、“明清北京:环境、社会和生活”、“制度、城市与生活”等议题,讨论东亚城市生活的观念与样式,以及与西方城市生活的异同、东亚诸国各个城市之间的空间结构和生活形态的异同,通过各种图像地图等资料,观察和研究东亚城市生活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征。2009年5月23日,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国际经验与上海选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40人参加,围绕当代老年人问题的心理学与哲学解读、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创新、老年人生命质量和生理心理干预、2009年上海老年人养老需求社会调研报告数据分析以及中国特色的上海养老新模式探索等议题展开讨论。2010年6月7日,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主办第二届管理创新国际会议。美国、加拿大、英国、智利及国内高等院校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围绕数字经济时代的语义学与知识管理、制造业战略形式化的定量分析方法、信息资产定价等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2010年11月6—7日,国务院新闻办、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承办的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主题为“和合共生:中国与世界融合之道”。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280人参加。论坛设2场圆桌会议和8个分会场。与会代表围绕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中国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当代意义、中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影响、全球传播与中国形象、中国学研究的新视野等议题展开讨论。

第二章    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是基于本国学者之间的互动继而促进国内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提升上海人文社会科学在国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上海学者展现自我风采,赢得国内同行认可的主要途径。国内学术交流通常是基于特定主题,在国内层面进行的学术讨论和分享。这些活动的主题多与重大事件或时代背景相关联。比如对于改革开放、城市发展、经贸合作等的讨论,都代表了不同时间段的学科热点和关注点。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改革开放是国家制度层面的重要转变,会在社会领域带来巨大的影响和突破,故而需要社会科学的研究支持,以提供改革开放具体措施的实践思路。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阵地,上海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这本身就裹挟了丰富的社会科学研究内容。而对改革本身以及每项重大改革措施的论辩与反思,也大大激发了上海社会科学界学习、研究和交流改革开放背景下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等领域中具体问题和实践效果的兴趣。由此,上海的学术界乃至中国学术界发生了醒目的变化,上海的社会科学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类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也在沪展开。

国内学术交流是国内学术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使得国内社会科学界的研究知识和理念,从静止状态进入流动状态,继而实现互通与共享。在此过程中,交流各方既注重社会科学的总体特点,又兼顾各学科的学科特色,汲取经验、鼓励创新、崇尚争论,营造了积极、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推动交叉学科的碰撞和融合,继而实现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国际学术现状,国内学术交流可以促进中国本土学术话语和学术自信的建立。在国内学术交流中,各方不断提升学术水平,积累学术底蕴,展现出充分的学术主体性。上海社会科学也于此中获益良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一节  沪上学者参与的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20世纪80年代,上海学者在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国内学术会议,主要是个别学者受邀参与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报告等。1981年,潘念之应邀前往北京参加关于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起草专家学者座谈会。1986年6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自然辩证法学者赴穗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哲学部与广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主办的“世界科学哲学研讨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部建立学术联系。1989年,浦增元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十四届世界法律大会中方专家组宪法专题研讨会,研究各国代表提交的有关论文,为1990年的世界法律大会作好准备。

20世纪90年代,上海学者参与的国内学术会议逐渐增多。1992年12月,浦增元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关于1982年宪法第二次修正案起草的法学专家座谈会。他不仅提出了个人的修宪意见和建议,也反映了上海宪法学界的有关意见和建议。1994年,柯葛壮、叶青等参加全国诉讼法1994年年会。柯葛壮的《引渡程序初探》、叶青的《论非法手段获得证据证明力之排除》、陈浩铨《论无罪推定的诉讼价值》等论文被编入《法学前沿的争论》年会论文集(1995年6月武汉出版社出版)。1994年11月,草婴、包文棣等9名翻译家赴杭州参加第二次全国文学翻译学术研讨会。1995年,柯葛壮、钱国耀、叶青、胡锡庆、田泉等人参加全国诉讼法学1995年年会。柯葛壮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各论》、钱国耀的《唯物辩证法推导下的系统论与信息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与发展》、叶青的《论我国逮捕条件的立法改革思考》、胡锡庆与田泉的《我国应该采用非法证据排除法则》等论文,均编入《诉讼法学论丛——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1995年年会论文集》。1996年,柯葛壮等参加全国诉讼法学会1996年年会,柯葛壮提交论文《我国与澳门地区刑事强制措施之比较》被编入1996年卷《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199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柯葛壮、华东政法学院叶青、胡锡庆、徐美君等参加全国诉讼法学会1997年年会。柯葛壮的《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刑事简易程序比较研究》、叶青的《试论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作证问题》、胡锡庆和徐美君的《关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若干问题探索》等论文,均被编入1997年卷《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1998年9月出版)。1999年10月16—17日,清华大学法学院组织召开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法理学论题”的高级学术会议。上海有何勤华、张乃根、林喆三人参加,并在会上作了发言。

第二节  国内学者来沪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学者来沪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主要以个人讲座为主。1978年4月,北京大学王力教授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作题为《同源字论》的学术报告。在恢复经济建设初期,上海学术界邀请了国内很多著名经济学家来沪进行学术报告,比如说,1979年5月7日,上海社会联合会邀请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与上海理论与实际工作者座谈,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探讨了当时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518日,上海社会联合会邀请经济学家骆耕漠作题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的学术报告,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特征及其同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65日,上海社会联合会邀请经济学家孙冶方作《要宣传政治经济学》的学术报告,对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论点提出了不同看法。1981年198167日,上海社会联合会和民盟上海市委联合邀请经济学家千家驹作“关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调整问题”的学术报告;10月16日,上海市政治学会成立大会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许崇德副教授和复旦大学靳文翰教授分别作了《建立新中国的政治学》和《政治学的前景》的学术报告;1230 上海社会联合会邀请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作“社会学和社会问题”的学术报告。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上海各大高校继续邀请国内各领域专家学者来沪进行讲座报告。1986年5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与宗教学会联合邀请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离休干部付克勇作“关于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的情况介绍。1986年10月20日,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于浩成应复旦大学法律系邀请,在复旦大学作题为《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的演讲,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应是言论自由和干部制度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解决人民与政府的关系问题。1986年12月1日,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师龚祥瑞应邀在上海作了“行政法起草过程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和“谈政治体制改革”两个报告。1989年6月,上海市宗教学会请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主席沈以藩作关于“美国基督教情况和基督教神学教育情况”的学术报告,出席会员40余人。1989年10月7日,复旦大学中文系邀请北大中文系教授裘锡圭作了“古文字在音韵、训诂、校勘研究中的作用”学术报告。1989年10月27日,上海市法学会邀请正在上海参加1989年中国刑法学研讨会的马克昌、王作富、杨敦先、欧阳涛等专家学者,与上海市政法干部、律师20余人就当前打击犯罪的有关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座谈。座谈中大家还就当时处理反革命暴乱和动乱中进行反革命破坏、刑事犯罪活动的法律运用作了研讨。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继续邀请专家学者来沪进行学术交流。1990年4月6日,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赵振铎应邀为复旦大学中文系作文字训诂学的学术报告。1992年10月7日,北京大学教授裘锡圭应邀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学术报告。1998年12月9—1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逻辑学会辩证逻辑专业委员会、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等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七届辩证逻辑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讨论的主题是“冯契辩证逻辑思想研究”和“创新与辩证思维”等。2000年12月18日著名作家赵丽宏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精神”讲座。2000年12月25日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访问本上海交通大学,在浩然高科技大厦为250余位师生作《千年敦煌、百年解读》的学术报告2004年6月7日,市政治学会特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徐湘林教授作题为“中层理论和中国政治改革研究”的学术报告会。部分学会会员以及一些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空军政院的研究生参加了这次报告会。2009年6月1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91周年暨恢复建院25周年庆祝大会在法华校区举行。著名学者余秋雨为院庆做“文化与社会责任”专题演讲,畅谈世界视野中的中国文化。2009年4月13日,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汤一介先生到复旦大学来访并作了题为“寻求文化中的‘普世价值’”的演讲。20106月4日,上海社会联合会、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东方讲坛•发展沙龙,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嵘作“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问题”的演讲。于建嵘研究员深入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起因,认为当前社会总体上是稳定的,但又存在潜在的危险11月26日,上海社会联合会、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举办东方讲坛•发展沙龙,邀请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作“走向社会重建之路”的演讲。

第三节  在沪举办的全国性会议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开始恢复。1978年以来,党史部门组织了数百次学术讨论和学术报告,在上海召开了“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党的白区工作”等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学术讨论交流。1980年1月,在钱俊瑞等学者的推动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世界经济学开始创建。会后,钱俊瑞邀请数十名世界经济理论与教学工作者到嘉定开会,讨论创建世界经济学的问题。1980年8月,华东六省一市的八家大报负责人,在上海举行座谈会,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以及进一步改进工作应注意的问题。1980年10月6—12日,上海师范学院召开宋史讨论会,全国各地约60人参加了会议。共提交43篇计80万字论文,涉及宋代社会经济结构、宋辽金关系、朱熹等人的评价等问题。1981年8月22日至25日,复旦大学历史系筹办的“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学术讨论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全国11各省、市的16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新闻出版单位的60余名专家出席。1982年3—6月,中国政治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委托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举办了第一期政治学讲习班,全国22个省市60人参加了学习。上海市政治学会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讲学。1982年10月,全国“第二次洋务运动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到会学者来自上海和各地共100余人。全国洋务运动专题学术讨论会从1980年开始至1994年,先后在长春、上海、兰州、汕头、东营、宜昌、福州各地举行过7次会议,每次会议都有上海的一批学者参加。1983年4月21—29日,由《法学》月刊发起,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共同在上海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全国性的法学理论讨论会。会议的主题是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的问题”。与会者还就怎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问题以及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的关系问题,进行广泛探讨。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以及其他一些省市的法学专家、学者约40余人参加了讨论会。1983年1月812日,第二届全国人类学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23个省市的136名代表围绕着人类学与建设两个文明的关系以及如何开创人类学研究新局面展开了讨论。1983年8月18—24日,“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上海和全国各地学者60余人。会议就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早期洋务企业的性质、中国资产阶级的构成、中国资产阶级的评价,以及关于买办等问题展开了讨论。1983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的词学讨论会在上海举行,到会的59名代表分别来自于全国各地的20个省、直辖市。1986年12月,在上海金山召开了全国第二次词学讨论会。1984年,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了全国第一次会党史学术讨论会,成立了中国会党史研究会。1984年10月17—20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举行关于“法的本质属性问题学术研讨会”。华东六省一市各法学院系、科研单位从事法理学教学与科研的人员共30余人出席。198412月212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发起、主办全国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讨论会,全国近百名人出席。主要讨论如何理解东西方文化的概念、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重新提出的时代特点、中国文化的特点及中西文化的差异等问题,成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心。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国性的会议逐渐增多。1986年5月5日至10日,复旦大学中文系、留学生部、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和党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新时期文学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教授、评论家、作家、记者、编辑、报刊负责人近100人出席会议。与会者回顾了1976-1986年十年间文学发展的历程,展望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趋势。1986年10月27日—11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和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在上海松江联合召开首次全国社会科学方法论讨论会,讨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问题。1987年3月,上海市青年管教所等联合召开“青少年犯罪预防、矫治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来自全国16个省市70余名理论、实际工作者参加了为期5天的会议。会上讨论现阶段青少年违法犯罪发展的趋向与特点,上海社会变迁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系,国际上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的模式,青少年犯罪后的分类教育等问题。19878月9~13日,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宦乡倡导,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等8个单位共同发起举办解放以来国内首次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各地100多人参加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问题,国外国际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学研究对象、任务、范围、方法及其体系等问题。1988年,首届“全国辞书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上海辞书出版社《辞书研究》编辑部发起并组织,出席会议的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苏州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等单位的19名辞书学专家、学者和辞书工作者。会议就辞书学的性质和作用、词典、辞典、辞书的术语定名、辞书学研究的对象等辞书学一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1988年10月14-18日,第二届中国近代军事史学术讨论会在空军政治学院召开,来自军事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单位的军地专家围绕中国近代军事史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1988年10月2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价课题组发起的全国教育评价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举行,参加会议的70多位代表来自全国24个省市。会上,代表们交流了教育评价研究成果,并希望进一步加强整个教育系统同仁的横向联系和合作。1989年12月,上海人口学会和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合作举办了“全国流动人口问题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当前流动人口的问题及其利弊、趋势与对策作了充分的论述,这次会议对于全面认识流动人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沪上学者围绕当前上海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研究领域的问题举办了各类全国性学术会议。19905月,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主持召开全国首届“大国防主题学术研讨会”,其后,该所先后组织召开了几十次专题学术研讨会。1990年12月4—6日,华东地区中国现代史学术与教学研讨会在沪举行19916月18-22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以探讨党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为主题的全国第六届毛泽东哲学思想讨论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各地的80多位学者、专家出席了会议。1991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联合召开全国地学哲学学术讨论会,讨论地学发现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和特点、类型以及地学发现与其他发现的区别等问题。1991年11月26—30日,“浦东开发与长江流域协调发展系列研讨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举行。来自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7省1市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约200人参加了会议。1992年4月5—8日,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现代语言学研究会、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文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第三届全国现代语言学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新疆、广东、四川、黑龙江等16个省市自治区的8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全国性的专门研讨语言理论建设的学术会议。重视理论观念、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是此次会议的基本精神。1992年11月25—29日,全国伦理学会在上海举办“第六次全国伦理学会”,大会讨论了怎样使伦理建设步上新台阶等问题。1993年6月,中国国际公法科研和教学研讨会在上海召开,由华东政法学院筹办。1993年4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法制研究会、国家新闻出版署政策法规司联合召开“中国第二次新闻纠纷与法律责任学术研讨会”,与会60多人。会议就新闻侵权中的法律问题,新闻界自律及新闻法制建设等问题开展讨论。1994年5月69日,中国社会学会、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和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联合主办的“中国社会学会1994年学术年会”上海浦东新区隆重召开。围绕“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的主题,来自全国各地及上海市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工作者,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1994年9月13—16日,华东地区社联协作会议在上海召开。1994年11月16日,国家教委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妇女与教育”研讨会。研讨会共分五个专题:妇女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中的妇女教育、女性儿童教育、妇女与高等教育和科技进步、少数民族的妇女教育。1995年12月,上海电视台和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联合举办的“95中国电视纪录片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者150多人。会议围绕“东方文化与电视纪录片”这一主题开展讨论。1996年10月14—21日,中国作协、中国鲁迅研究会、上海作协、上海文联和鲁迅纪念馆联合召开了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全国鲁迅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鲁迅研究专家学者代表80余人参加研讨会。1997年7月,“第三届上海国际新闻纪录片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60多名专家和40多名国际新闻纪录片编导参加研讨会,就国际新闻纪录片的选题、制作、资料和市场、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问题进行讨论。1997年12月18日,迈向21世纪的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研讨会在沪举行。会议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公司、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共同主办,来自北京、长江流域各省市的领导和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研讨会的主题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战略决策,探讨新世纪长江流域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道路,研究长江文明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前景和开发利用长江传统文化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等问题。1998年4月13日,中共中央编译局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六十余名专家学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出席会议。1998年10月19—22日,“迈向新世纪的社会科学管理——华东地区暨京津沪渝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多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规划办公室主任和有关管理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就世纪之交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科学管理如何促进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管理的信息化等议题展开了研讨。1998年11月16—20日,全国党史系统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在上海召开。1999年8月20—23日,由中国法理学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法学会联合在上海奥林匹克俱乐部举办主题为“跨世纪法理学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和新闻出版单位的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研讨了20世纪中国法理学的进程及其基本成就,以及当代中国法理学所面临的困境和对策。1999年10月下旬,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上海哲学学会等六个单位在上海联合召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理论研讨会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代表大会。

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开始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加入WTO就是标志之一。这类对外开放的举措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伴随着大量的信息和人员流动,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社会面临着来自经济、文化、贸易等多方面的冲击。然而,这些冲击引发的现象和效应,却拓宽了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此外,上海于2002年取得世博会申办权,对于世博的筹划和准备工作其实影响上海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方面面,城市研究更是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中心研究议题。

2000年11月7—11日,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中心举办了“转型中的俄罗斯与冷战后国际社会的变迁”高级研讨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十几所科研院校的专家五十余人参加研讨班。通过5天研讨,与会者对俄罗斯的历史、经济、文化、政治体制、政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有了更理性的认识,起到了推动俄罗斯研究深入开展的作用。2000年12月1-3日,由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办的“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首届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浩然国际会议中心举行100多位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省市宣传文化系统领导,学术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出席了首届年会。2001年1月6—7日,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上海三联书店、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报》等7家单位联合召开“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及上海的50余名专家学者就网络文明、网络政治、网络价值、网络经济、网络教育和加强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等问题展开研讨。2001年5月24—26日,由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教委共同举办第二次全国经济伦理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当代中国的经济伦理问题”。80余名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与会。会议就当前经济伦理领域的热点问题、经济伦理学的学科建设、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2002年5月8日-12日,复旦大学哲学系、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着马克思思想的本体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包括“本体论”概念的界定、马克思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马克思的哲学中本体论思想对当代哲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2003年1017-18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中国外交:理论与体制”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来自外交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外交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及全国其他各相关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上海外事办公室、有关新闻出版机构和媒体等二十多家单位5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人员从外交理念、体制与政策等多视角对中国外交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2003年11月7-9日,由上海市历史学会等单位主办、上海市太平天国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东南民众运动与上海小刀会起义”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南翔镇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小刀会起义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2005年4月23日 “21世纪中国城市的转型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开幕式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与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和区域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6年2月25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美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正大管理发展中心举行,来自全国1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及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与现实主义、中国当代文论中的思潮研究等热点理论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交流。2007年12月23日,由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和社会科学报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影视批评现状的批评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文广局、上海电影制片厂、解放日报、《社会科学报》社和上海大学的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围绕“当代中国影视批评现状的批评”、“人文学者如何介入影视批评”和“如何建构有效的影视批评机制”等问题展开讨论。2008年5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论坛由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哲学学院、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的近百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们围绕“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主题,对最近30年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反思。2009年4月24—25日,华东政法大学和《当代中国法学名家》编委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法学名家论坛在上海举行。国内政法系统和政法类院校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者指出,在社会主义法治不断深入的今天,政法系统与政法类院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政法系统不仅需要高校输送具备深厚法学理论功底和较强司法操作能力的人才,还需要高校提供法学理论支持。2009年5月11-12日,由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和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联合举办的全国第四届人才学论坛在上海召开。学者们以“中国人才学30年:成就、机遇和展望”为主题展开广泛讨论。20097月25—26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首届泛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国内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围绕“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之路的战略”、“泛长三角与泛珠三角的对话:区域合作的比较与借鉴”和“泛长三角的合作与发展:推动与深化”等主题进行研讨。2009年9月22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上海市行政管理学会和上海行政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行政管理60年:变迁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全国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70多人出席,从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治理与公众参与、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基础理论等不同视角梳理中国行政发展的历程,展望未来发展趋势。2010年8月7日,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承办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2010年12月26日,首届军事政治学专家论坛在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举办。论坛研讨主题是“武装力量与政治研究:学术进展与实践发展”,来自军事科学院、复旦大学等单位的40多位军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军事政治学的发展现状、学科体系构建与中国特色、研究价值与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构想等问题进行了集中交流,产生了一批思想性、理论性、原创性都比较强的研讨成果,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此后,又连续举办了多届军事政治学专家论坛。

第四节 沪上学者参与为主的学术会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海学术活动恢复。1978131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召开上海文联和社联扩大会议,在会上宣布了市委关于恢复上海文联和社联活动的决定。221日,上海社会联合会举行委员会扩大会议,筹备恢复社联活动的负责人兰瑛、哲学学会冯契、经济学会姚耐、历史学会蔡尚思、语文学会草婴、上海求新造船厂铜工弯管小组张启林等进行发言。这次会议标志着上海社会联合会及其所属学会正式恢复活动。1978年初,上海市经济学会举行“坚持实践标准,按经济规律办事”的理论讨论会。上海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40余人参加了讨论会。1978年下半年,在全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中,上海理论界、新闻界反应敏锐,积极参加,市社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率先冲破限制,举办多次研讨活动。年底,上海市经济学会召开上海经济学界理论工作者和经济部门实际工作者共2000多人的大会,传达北京第四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的精神和主要内容。1979年初,中央召开理论务虚会。同时,上海召开全市理论务虚会,以澄清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成的理论混乱。6月29日,市社联召开座谈会,与会者认为,上海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要补课”,才能切实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召开第一次图书情报学科讨论会。1980年、1989年、1991年分别召开第二、三、四次科学讨论会。1979年11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月刊》编辑部、上海社会联合会联合召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研讨会,这一专题讨论延续了一年多,召开大小讨论会30多次,这次讨论是在全党开始实现工作重点转移时对经济理论的拨乱反正。

 80年代,上海的学术活动活跃频繁,围绕社会主义生产、党的思想路线等问题展开了系列讨论。1980年2月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孤岛文学调查会,提出整理孤岛文学史料。3月3~5日,市社联召开第二届各学会理事会联席会议,恢复李平心、周谷城、李佐长等一批在60年代受到错误批判的学者的学术名誉。1983年3月18日,社联召开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座谈会,500多人出席。7月26日—8月30日,正式召开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会议。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个市哲学社会科学的五年规划。8月18~23日,举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学术讨论会,主要讨论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关系、中国资产阶级的起点、近代中国的时代中心、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等问题。11月28日,市社联举行大型座谈会,400余人出席,交流学习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文件的体会,并就理论界如何贯彻不搞“精神污染”问题进行讨论。12月13日和16日,市社联为纪念毛泽东诞辰90周年举行毛泽东思想讨论会,全市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的理论工作者80多人次出席。1984年4月,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上海市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上海经济发展战略讨论会,300余人出席。中心议题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上海经济发展面临的新任务,会后编成上海经济发展战略论文集。9月22~26日,上海再次召开研讨会,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领导专家与市内经济界500多人出席,为上海改革、繁荣出谋划策。1985年5月20日,市社联60多个学会近万名会员在上海体育馆举行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55周年大会。会后,与会的18名老盟员联名向中共中央建议尽快建立全国社联。6月,上海社会科学院为主召开振兴第三产业研讨会,主要讨论社会主义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第三产业的劳动性质评价、第三产业劳动与价值创造、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等,是上海第一次对第三产业展开的大型理论研讨活动。

   80年代后期,上海学术界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多学科的理论研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等单位组织的“当前条件下改革理论讨论会”,分“所有制结构”、“改革与观念”等专题,回答了当前改革开放中急需解决的一些理论问题。1986年5月10-15日,召开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年内,还召开上海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研讨会、上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海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海法制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海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研讨会。1987年4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市社联、复旦大学经济系等联合召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研讨会,讨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等问题。6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召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讨论会,专题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改革开放等10月底,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上海市法制办公室联合召开横向经济联合中的法律问题讨论会。1988年,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举行一系列大型理论讨论会。是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8月起,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建立理论工作者双月座谈会制度,市委主要领导人定期邀请理论工作者,围绕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座谈,每次讨论一个问题。10月,市委宣传部召开上海市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理论讨论会。9~12月,部分理论工作者分别出席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召开的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的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讨论会。1989年1月初,市社联也就这一主题举办学术讨论会,200余人出席。1989年,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上海党史学会召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术讨论会,上海市科协召开科学、民主与现代化讨论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与市社联联合召开五四——中国文化的转机学术讨论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召开五四精神学术讨论会。9月,上海哲学学会、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交通大学、上海市委党校联合召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40年理论研讨会。11月,市社联也就这一主题召开大型理论讨论会。91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4次召开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回顾讨论会。其间,还举行多方面的学术活动。在中国文化研究方面,8月底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易经》文化讨论会。12月,复旦大学筹办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国际问题研究方面,2月,市社联举行缓和形势下两种制度国家间关系新特点讨论会4月,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苏联东欧改革问题研讨会。711月,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上海苏联东欧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就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形势、波兰、匈牙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苏联东欧现状等问题展开研讨。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内的学术活动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建设方面,同时对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开放浦东展开了讨论。与此同时,上海市理论界还围绕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防止和平演变、人权等一系列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展了颇有影响的学术活动。1990年4月,市社联召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改革实践等讨论会。5月,进行第一次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申请的评审活动。8月21—22日,上海经济研究中心、市计划委员会、市体改办、市政府研究室、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举办“90年代振兴上海,开发浦东研讨会”。1991年4月1—2日,上海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沪召开,主要讨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知识分子在建党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等问题。19919月,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中心和上海世界史学会联合召开后发国家现代化研讨会,讨论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后发国家政治体制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等问题1991年11月下旬,上海首届史学理论讨论会在崇明举行。这次会议由《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主办,以“时代与史学”为中心议题,对时代与史学家的历史使命,中国近代以来的史学与时代发展、国外近代以来的史学与社会变革、时代发展与中外史学交融以及上海史学发展的现状及趋向等问题进行了研讨。1992年1011月,市社联举行邓小平理论思想系列研讨会。1992年11—12月,上海经济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市府研究室和市计委经济研究所共同组织召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列讨论会”。讨论会中心议题中包括了上海如何率先进行流通领域的全面改革、如何率先建立现代化大市场和如何率先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等问题。1993年3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发起举办加快上海文化市场建设系列研讨会,研讨上海加快文化市场建设、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化的思路和对策等问题。4月7日,《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东方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联合召开东方广播电台新闻改革的冲击波研讨会,探讨东方广播电台对新闻事业改革的经验。5月48日,交通大学文学艺术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中国新时期文学学术研讨会。6月,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上海市福利研究会联合举行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探讨社区服务的发展走向及其模式等问题。1994年10月,浦东新区经贸局、上海市场学会、上海商业经济学会和香港市务学会联合主办了“面向21世纪亚太地区市场营销:市场机遇与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市府有关部门、浦东新区管委会有关部门、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近200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议题包括:21世纪的亚太地区、上海及浦东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趋势及格局,90年代市场营销的新理论和开拓市场的实践经验。1995年1月16日,市委党校与黄浦区、市邮电管理局、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市第一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市工业党校联合举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上海理论工作者和实际部门的同志共90多人参加。会议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研讨。1996年2月7日,由上海市社联与上海综合开发研究院、市经济学会、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市计划学会、市浦东开发开放研究会共同发起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系列研讨会举行首次会议。1997年5月29日,上海大学法学院港澳台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法律系香港法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港澳台经济与法律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一国两制”与香港法制研讨会。来自上海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与会代表就“基本法的理论贡献”、“一国两制下香港法制的主要特征”及“1997年后香港在两岸三地经贸关系中的中介地位及法律调整”等专题进行深入的研讨。1998年3月,市委宣传部与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联合召开“上海市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

21世纪,沪上学者内部的学术交流活动越来越密切和频繁。2000年10月19日,市社联、市中共党史学会、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联合举办纪念抗美援朝战争5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总结“抗美援朝历史经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进行研讨。来自党史学界、高校及军队的专家学者六十余人出席会议。2001年3月23日,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交通大学、上海市委党校、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联合召开“经济哲学与新世纪现代化面临矛盾思辩”研讨会。4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与会者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2001年10月7日,市统战理论研究会、民革上海市委、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中山学社联合举办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2年11月21日,市委宣传部、市社联召开社会科学界学习十六大精神座谈会,市社会科学界各主要学科专家、各主要学会代表8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围绕党的十六大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现实意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成就和基本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指导意义,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重大战略任务展开热烈讨论。2003年3月12日,市社联、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解放日报》理论部和中共闵行区委党校联合召开“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理论研讨会”,60余名专家出席会议。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推进理论创新、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实践者和发展者等问题进行探讨。2005年6月15日 由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中共闵行区委党校联合举办的上海市高校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首次大型研讨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理论研讨会” 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2008年4月19日,由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研究中心和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共同主办、杨浦区人民检察院承办的“经济犯罪司法适用疑难问题研讨会”在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召开。130多名与会专家围绕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司法适用以及财产犯罪新型问题司法适用等3个议题展开讨论。

第五节 沪上特色学术活动

改革开放后,上海市的各类学术活动逐渐恢复,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包括各学会内部开展的活动,也包括各学科开展的年会以及社会科学界召开的年会,同时还形成了具有沪上特色的学术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东方讲坛和上图讲座。

一、学术年会

改革开放后,上海市的各学术团体和学会的活动逐渐恢复。1978年3月,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举行年会。1979年3月,上海市科技情报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召开,会议围绕科技情报工作、情报研究、声像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研讨。年会每2年召开一次,会后出版会议论文集。1982年4月2427日,上海市伦理学研究会举行首届年会。1982年12月18日,上海市政治学会举行首届年会,有200多人出席会议。1984年3月,上海人口学会主办了“全国人口预测方法专题研讨会”,与会者针对人口模型、死亡率、生育率、迁移、预测参数、取样等各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的研讨。1988年3月1日,上海市行政管理学会第一届年会第二次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共有300多人参加会议。1989年12月20日,在上海樱花度假村召开上海市新学科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主题是探讨当代世界新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989年9月,上海哲学学会举办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40年”的学会活动,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化和在中国情境下的实践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

20世纪90年代后,1990年12月14日,上海市哲学学会举办了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讨论会,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展开了多层面的讨论。1991年9月,上海世界史学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主题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学术讨论会,各专家学者讨论了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后发国家政治体制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等问题。1992年4月1日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于召开“苏联解体的历史思考”学术讨论会。各专家学者从历史的视角对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多侧面的研讨1993年8月下旬,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举办主题为“帮会与近代上海”学术讨论会。各专家学者就帮会在近代上海发展的历史背景、成因和意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1994年12月10日,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召开了《毛泽东年谱》评论会。本市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各专家学者对于《毛泽东年谱》的特点和意义发表了自己的观点。1995年2月24日,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市科院经济所、《学术月刊》杂志社联合举办主题为“股份合作制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各专家学者就股份合作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发展等问题发表了意见,进行了探讨。1995年5月26日,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民国史专业委员会召开纪念五卅运动70周年座谈会,来自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市档案馆、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师范大学、市委党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20余人出席,就五卅运动的历史定位和历史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96年5月13日,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市委党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联合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1997年5月28日,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召开“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研讨会”。40多位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就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之下,精神文明状况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1997年6月27-28日,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和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联合举行“近代上海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近50名专家学者就近代上海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98年6月25日,上海市经济学会举办主题为“所有制结构”的学术研讨会,30多名专家学者就“公有制的性质和内涵问题”进行了是深入的讨论。1999年5月31日,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举办主题为“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战略决策”的学术研讨会。近30名专家学者,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等各个方面,充分发表见解。

进入新世纪后,2000年3月2日,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举办主题为“跨国经营形势与任务”的学术研讨会。多名专家学者就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如何借鉴国际经验以推动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000年7月25-26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市哲学学会、上海市伦理学研究会联合举办主题为“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的理论研讨会。8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失衡和调控、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系、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培育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2000年12月25日,上海市哲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主题为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讨会。各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从各方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种种预测。2001年4月6日,市美国学会举办上海美国学会首届学术年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由上海市社联于2003年发起创办。学术年会旨在聚焦经典学术、构筑交流平台、展示文化魅力,努力发挥大型学术论坛参与广泛、学术规范、形式多样的特点与优势,活跃学术氛围,交流思想文化,推动理论创新,繁荣社会科学。作为本市社会科学各路大军联手打造的学术交流平台,多年以来,学术年会在本市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党校、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和学会的通力协作下,凝聚力和参与度、影响力和认同度、多样性和权威性逐年提升,彰显出大型综合性学术论坛的独特魅力,成为展示和交流社科专家学者学术成果、治学方法和精神风采的年度盛会。200312月16—22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隆重举办首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主题为“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由学术年会全体大会和哲学·历史·人文学科专场,政治·法律·社会学科专场,经济·管理学科专场,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专场、青年学者专场等系列活动组成,1300余人次专家和青年学生参加了会议,主要围绕现代性与文化建设、社会发展与政治文明、小康社会与科学发展观、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等重大问题开展交流研讨。2003年4月上海市哲学学会、上海市社会学学会等单位联合召开主题为城市精神与社会发展”的学术研讨会。50余名专家学者探讨城市精神的发展进程及其主要内涵与体现。就如何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精神等问题表达了各自的观点2004年6月24日,上海市经济学会举办主题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报告会。来自多个单位的专家学者着重讨论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紧迫性及其重大现实意义。200412月11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全体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召开。本市社会科学界代表及兄弟省市社联代表450人出席了会议。大会主题为“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主要围绕大国和平崛起、国家发展安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共同富裕与社会公正等重大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本届学术年会采取“学术活动月”的形式,由大会、学科专场和学会学术活动三大系列构成,在1112月间先后组织65场学会学术活动和五大学科专场的专题学术交流。年会学科专场、全体大会于12月611日依次召开,会上共有88名专家作了主旨报告,52名专家作了专题评论,400余人参与了提问与讨论。参加本届年会各项活动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累计将近1万人次参与的高校、科研院所、学会等100多家,共收到应征论文443篇,全文发表或摘要发表学术成果110项,汇编出版年会文集3册。本届年会的成功举办表明,通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上海已初步构筑和拥有了一个高层次、权威性、品牌化的公共学术交流平台。2005年6月23日,上海市法学会举办主题为“金融衍生工具法律问题”的学术研讨会。近60位专家学者就中国加入WTO后,如何改革和完善金融体系以承受来自国际市场风险的严峻考验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0051211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全体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召开,本市社会代表、兄弟省市社联代表400余人出席会议。本届年会大会的主题为:“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宏观逻辑与微观机制、区域经济调控的目标选择、中国反贫困战略的调整、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的战略空间等 重大课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本届年会首次邀请10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了学术讲演。本届年会由市社联分别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城市化与现代城市文明”、“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经济增长:制度·结构·福祉”、“转型中的国际体系:历史·现实·挑战”、“中国的空间:全球化与国家成长”的学科专场。本届年会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热烈响应,共收到应征论文430篇。本届年会大会、学科专场共有80余位专家作主旨报告、近40位专家作专题评论,参与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学会有100多个单位 2005年12月10日,上海市历史学会举办主题为“走向现代—江南城乡变迁”的学术研讨会。75名专家学者就“江南城乡变迁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城乡近代化”、“城市空间”、“民众生活”等诸多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2006年8月27-28日,上海市经济史学学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主题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组织·结构·制度”的学术研讨会。数十名专家学者围绕“近代企业发展与企业制度沿革”、“近代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近代金融业和金融制度的演进”、“近代工商业团体的社会作用”等四个主题开展积极地交流和讨论。2006年11月21日,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和谐世界与中国对外战略”的学术研讨会。50多名专家学者就“和谐世界理念”进行了探讨,认为其是中国对外关系的理论、战略、策略、政策的统一体。200612月10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全体大会隆重召开,上海社会科学界代表、兄弟省市社联代表近500人出席了会议。本届年会大会的主题为“当代中国:人文·和谐·进步”,主要围绕和谐社会的法治建设、资本的“文明化趋势”、能源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机制、“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本届年会在组织机制、运作方式上都有较大创新。其中,学科专场已扩大到六个,为各个学科大类以及一些新兴学科提供了更为专业、更为深入的学术交流平台。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的主题为“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旨在加强和推动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哲学·历史·人文学科专场的主题为“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政治·法律·社会学科专场的主题为“和谐社会:价值·政策·制度”;经济·管理学科专场的主题为“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创新·发展·安全”;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专场的主题为“和谐世界: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青年学者专场的主题为“中国的前沿: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 本届年会还邀请了诸多在国内乃至国际享有盛誉、卓有成就的学界名家,如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李学勤教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严绍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研究员、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庞元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张宇燕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赵剑英教授、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徐大同、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等到会演讲。2007年5月19日,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主题为“中东问题研究”的学术研讨会。沪上各大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就分别“伊朗核问题”、“巴以和平进程”、“伊拉克重建”、“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构建”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200712月9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召开,本市社会科学界代表500余人出席了会议。本届学术年会围绕“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核心价值”的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主要由三个板块构成:一是12月9日,召开年会全体大会,包括主题学术报告、名家学术讲演、优秀论文颁奖等活动;二是12月1日至12月8日,举办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哲学·历史·人文学科专场、政治·法律·社会学科专场、经济·管理学科专场、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专场、青年学者专场等6个专场;三是11月10日至12月20日,由市社联所属各学会以“学术活动月”的形式,结合各自学科背景举办72场学术研讨活动。主要由三个板块构成:一是12月9日,召开年会全体大会,包括主题学术报告、名家学术讲演、优秀论文颁奖等活动;二是12月1日至12月8日,举办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哲学·历史·人文学科专场、政治·法律·社会学科专场、经济·管理学科专场、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专场、青年学者专场等6个专场;三是11月10日至12月20日,由市社联所属各学会以“学术活动月”的形式,结合各自学科背景举办72场学术研讨活动。主要由三个板块构成:一是12月9日,召开年会全体大会,包括主题学术报告、名家学术讲演、优秀论文颁奖等活动;二是12月1日至12月8日,举办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哲学·历史·人文学科专场、政治·法律·社会学科专场、经济·管理学科专场、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专场、青年学者专场等6个专场;三是11月10日至12月20日,由市社联所属各学会以“学术活动月”的形式,结合各自学科背景举办72场学术研讨活动。2008年10月15日,上海市金融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主题为“改革开放30年——金融创新与发展”的学术研讨会。与会者讨论并分析了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并就在危机形势下如何加强监管措施、如何进行金融创新,继而形成监管和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00811-12月间隆重召开“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今年年会主题为“当代中国:道路·经验·前瞻”。 年会采取“学术活动月”的形式,由大会、学科专场及学会学术活动三大系列构成。今年年会大会设立“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报告、名家学术讲演等活动。学科专场继续探索社会化的运作模式,由市社联分别与本市有关社科单位联合举办。其中,与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联合举办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举办政治·法律·社会学科专场,主题为“改革开放与学术发展:重建·创新·贡献”;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哲学·历史·文学学科专场,主题为“现代人文:中国思想·中国学术”;与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举办经济·管理学科专场,主题为“改革开放:制度·发展·管理”;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举办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专场,主题为:“变化中的国际环境:机制·形象·竞争力”;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青年专场,主题为“中国的未来:问题与挑战”。 年会每年向本市全体社会科学界同仁征集选题和论文,设立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公开出版年会文集。本届年会得到了本市社科界的热烈响应,共收到应征论文1274篇,数量大大超过往届。年会共汇编出版文集七卷,约280万字。据统计,本届年会大会、学科专场共有160余位专家作主旨报告,60余位专家作专题评论,参与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学会有100多个单位和机构。参与年会各项活动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逾千人。200912月12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举行。来自本市哲学社会科研究“五路大军”的500余位代表与会。本届年会主题为“新中国60年: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与会专家围绕中国法治化的60年历程与前景、国有企业的历史地位、功能和改革、当代中国的价值追寻与智慧之境、全球治理体系与中国发展、新中国外交理念发展和战略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与长三角城市两型社会建设、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中国资本市场变革与趋势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今年年会学科专场共设六个,分别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生命、知识与文明”为主题的哲学·历史·文学学科专场;“改革开放与学术发展:重建·创新·贡献”为主题的政治·法律·社会学科专场;“中国经济60年:道路、模式与发展”为主题的经济·管理学科专场;“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专场;“中国的立场: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青年学者专场,由市社联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联合举办。上海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已坚持举办了第七届,在论题设计、内容架构、板块项目、合作机制等方面都有所探索创新,已成为上海学术界的一个汇聚学术百家、展示研究成果、共同交流启发、感受思想魅力的公共平台、年度盛会。据统计,本届年会收到应征论文近1331篇,匿名评出127篇优秀论文,在年会大会、各学科专场先后有120余位专家作主题报告,30余位专家作专题评论,参与年会各项活动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3千余人。2009年12月12日,上海市伦理学会和上海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会联合举办主题为“儒学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的学术研讨会 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儒学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积极作用、儒学如何影响现代生活以及儒学的现代诠释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2009年12月13日,上海市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会举办主题为“60年来哲学在中国”的学术研讨会。近20多名专家学者,就中国近当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既有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探讨了如何将专业哲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健康向上的大众舆论及人文素养等相关议题。2010年6月14日,上海市政治学会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与管理学院联合举办“城市化进程中的二元社会结构问题”专题研讨会,30多名专家学者就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现象及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2010年10月21日,上海市宗教学会、上海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上海市法治研究会联合举行“依法发挥宗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专题研讨会。研讨会以“如何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为核心主题,循着宗教社会学,宗教法学两个交错的维度,依据前期调研成果,从实证的层面展开探讨。2010 年10月27日,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主题为“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重大变化与发展趋势”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世界经济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01012月19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大会以“上海·中国·世界:新挑战与新发展”为主题,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举行。来自上海市各高校、党校、社会科学院、部队院校、党政研究部门、学术社团的500余位代表与会。学术年会由年会大会、学科专场、主题专场、学会学术活动组成。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上海·中国·世界:新挑战与新发展”。围绕这一主题,年会设立了六个学科专场、十个主题专场,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学术活动中,专家学者分别就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公平与正义、城市发展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社会转型与制度建设、世界舞台的中国角色等专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年会共收到应征论文近1440篇,评出优秀论文137篇,出版优秀论文集6辑,百余位专家做了主题发言。参与年会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达三千余人。

二、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

2002年起,市社联科普工作处每年组织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至2010年已成功举办了9届。历届科普活动周由开幕式暨社会科学大型义务咨询活动,东方讲坛特别版,社会科学学会特色科普活动,科普周电视版、广播版、网络版,“走向长三角”等板块组成,是科普工作的一种创新载体和多维媒体的传播形式。它根据对市民实际需求的深入分析,组织相关的学术社团和社科工作者深入机关学校、社区里弄、工矿企业、农村乡镇、文化场馆、街头公园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为民、便民、利民活动,推进社会科学普及,顺利搭建起了广大社科工作者联系实际、服务社会的宽广平台,为城市文明的提升和市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210月28日至11月3日,上海社会联合会举办了以“迎接十六大,建设新上海”为主题的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这是市社联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三次重要讲话的重大举措,也是本市社科界迎接十六大的实际行动在活动周期间,市社联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荟萃、联系面广的综合优势,精心组织策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科普及活动,向上海市民推出了5场主题报告会、3场电视报告会、55场免费科普活动、4场广播专题谈话节目,以及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组专家学者笔谈社科普及文章。活动周的主题报告会通过著名学者走出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深入到社区街道、企业、部队和机关,向广大干部和群众介绍全国和上海改革的辉煌成就和发展前景,党的建设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绩,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上海文化建设等热点问题,吸引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赢得了“满堂彩”。如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到普陀区,为400多名机关干部和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作了《执政党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报告,围绕江泽民“5·31”讲话精神,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并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分析了执政党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今后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进行了思想动员。复旦大学华民教授在浦东新区梅园新村街道,为街道干部和居民作了《从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看上海发展的机遇》的主题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桂世勋教授在浦东新区花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了《建设最适宜居家养老的社区环境》的主题报告。

200311月3—9日,上海社会联合会举办了以“上海新一轮发展与率先实现现代化”为主题的“第二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本届活动周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上海新一轮的发展实际,围绕市委牵头组织的“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大讨论”这一重点工作,邀请部分曾经直接参与大讨论的专家、学者,针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的“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上海新一轮发展”、“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发展战略”、“上海新一轮发展与科教兴市"、“上海新一轮发展与市民综合素质”、“ 上海新一轮发展与服务全国”等热点问题,先后举办了 5场主题报告会, 这是本市社科界向广大市民大力宣传上海未来新一轮发展的大思路、大举措的大型宣传活动。在活动周期间,市社联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荟萃、联系面广的综合优势,积极发动所属学会面向基层干部群众和社区居民,举办各种专题的社会科学普及讲座。整个活动周中,由64个学会向市民推出了 113场免费科普讲座,在数量上比首届活动周翻了一番,形成了本届活动周的一大亮点。

200410月2431日,上海社会联合会举办了以“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科教兴市”为主题的第三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上海市社联对举办本届活动周作了精心筹划,活动周期间,向上海市民推出了八大活动板块,一是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二是社会科学大型咨询活动;三是“东方讲坛特别版”百场免费讲座;四是主题报告会暨电视大讲坛;五是“共话上海、宁波、无锡三市文化发展”广播专题节目;六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参观活动;七是专项义务咨询活动;八是昆曲名剧欣赏。   活动周期间,邀请了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针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的上海文化发展战略、建设先进文化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移民史看上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等热点问题,先后举办了5场主题报告会

200510月1521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举办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上海”为主题的“第四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 上海社会联合会精心策划了本届活动周,向上海市民推出了六大活动板块,一是开幕式暨大型义务咨询活动;二是主题讲坛活动;三是社会科学普及讲座活动;四是学会专项科普活动;五是“走向长三角”活动;六是“相约上海科普场馆”活动。本届活动周的主题讲坛邀请周锦尉、诸大建、顾骏等三位知名学者作“和谐社会:我们共同构建”、“建设适宜人生活和工作的和谐城市”、“开发社会活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专题演讲本届活动周中,上海社会联合会与浙江省社联、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社联、宁波市社联等单位合作,推出了"走向长三角"活动板块,邀请本市的知名专家学者在杭州、南京、宁波等地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如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教授的《人文教育与人才成长》、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的《中国人口的过去与未来》、华东师范大学耿文秀教授的《适应社会、应对压力》、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郭隆隆教授的《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形势》、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贺善侃教授的《城市文化发展的驱动力》、华东师范大学崔丽娟副教授的《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

 2006年10月1925日,市社联举办了主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第五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本届活动周由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社会科学大型义务咨询活动、东方讲坛百场科普讲座在郊区(特别版)系列活动、科普周电视版广播版等四个活动板块组成。科普周期间,市社联充分发挥东方讲坛的品牌优势,和本市十个郊区、县的党委宣传部门全面合作,推出了“东方讲坛?百场科普讲座在农村”(特别版)系列专题讲座。东方讲坛的特聘讲师深入10个郊区、县的109个街道(镇)的讲坛举办点,把科普讲座送到农民家门口,百场讲座内容丰富,不仅包括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形势政策类讲座,有《抗战中的中国海军与空军》、《上海城市精神与提高农民素质》、《上海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等人文社会类讲座,还有大量与农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知识类讲座,如《体育锻炼与生活质量》、《学习民事法律,提高公民维权能力》、《面对健康问题,如何正确选择就医》等。

2007年10月15日,以“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为主题的“第六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开幕式暨社会科学大型义务咨询活动在浦东新区市民中心举行。本届活动周为期7天,由开幕式、大型义务咨询、东方讲坛讲座特别版、学会特色活动、科普周电视版广播版、“走向长三角”等6个板块245项活动组成。特色科普活动将从不同角度为不同人群提供专向服务:上海市中学生学习咨询、民众防护知识咨询、母婴健康知识网络咨询等;东方讲坛讲座特别版将继续发挥东方讲坛的品牌优势,组织众多专家、学者深入街道、社区、乡镇、机关、企业、学校和部队,面向广大市民作134场公益性科普讲座,百场讲座包括“走近大师”、“现代社会与人文精神”、“哲学与科学的对话”、“社会科学让城市更和谐”等系列。为让更多市民享受科普周的文化大餐,科普周期间还将通过电视台、电台推出专题讲座。

20086月2日,市社联主办的以“迎奥运、援灾区,共建美好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第七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在宝山区宝宸体育馆正式拉开帷幕。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城市安全、危机管理、心理救助、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市社联将宣传普及“抗震救灾”相关知识作为本届活动周的重要内容,这也成为本届活动周的一大亮点。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教授、副院长熊月之研究员以“同胞情义的哲学反思”、“海纳百川与心系天下”为题举行主题演讲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卢耀如教授以“地震灾害防治与城市安全”为题举行报告会,还有以“抗震救灾与人文精神发扬”、“抗震救灾与志愿者行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灾后重建、金融献策”、“灾害事件中的媒体与社会民间组织作用”、“灾后心理抚慰与心理健康”等为题的多场讲座和宣传咨询活动。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奥运会及其内在精神价值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市社联把迎接奥运会确定为本次活动周的重要内容,推出了“走近北京奥运会”、“迎奥运、迎世博与新上海人精神”、“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奥运会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当前国际恐怖主义发展新趋势及奥运、世博安全”等奥运题材的讲座。市社联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以“让社会科学走向大众”为主题,在浦东新区举办52场“庆祝上海社会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专题系列讲座,内容包括“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上海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与趋势分析”、“公民意识与社会和谐”、“上海与世界博览会”、“独生子女与家庭教育”等,这些活动为广大社科工作者走出书斋、走进百姓生活,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20095月23日,市社联主办的第八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在浦东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拉开帷幕。本届科普周由开幕式及社会科学大型义务咨询活动、东方讲坛.迎世博论坛、学会特色科普活动、科普周电视版广播版网络版、东方讲坛特别版、“走进上海科普博物馆”、“走向长三角”等7个板块构成,包括24项特色科普活动、90场讲座等120余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大餐”,进一步凸显科普活动周的品牌效应,搭建了广大社科工作者联系实际、服务世博的宽广平台,为更好地保障市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新的贡献。本届科普周期间,市法治研究会、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举办“公民世博行,社区更文明”系列论坛,市哲学学会、市对外贸易学院举办“世博会与海派文化的张力”论坛,市法治研究会、新民晚报评论部举办“公民话世博——手机短信征集、评选活动”,市中共党史学会、复旦大学历史系举办“科学发展与世博精神”知识竞赛,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市妇联、市文明办举办“万人迎世博心愿祝福活动”等等。市社联在本届科普周中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形成科普工作新局面。为了提升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东方讲坛联合中福会少年宫以“推进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为题,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张明红教授、上海市心理学会心理辅导教育中心黄寿根主任举办“家长课堂”,分别作“我自信我能行——儿童情商的培养”、“怎么样让孩子更有效学习”等专题讲座,帮助青少年增强学习科学知识、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素养。

20101110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第九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启动。本次活动周由开幕式、网上主题论坛、学会特色科普活动、区域科普活动、“科学与艺术互动”、“走进上海科普博物馆”、东方讲坛讲座特别版、科普周电视版广播版网络版等八大板块189项活动组成。在学会特色科普板块中,上海社会联合会所属学会准备了论坛、展览、咨询和有奖竞赛等41场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世博金融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专题论坛、“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与金融形势”专题论坛、“后世博效应: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在于创新”专题论坛、“世博后上海社区建设”专题论坛等。科普周也推出一批高端学术讲座,展示上海社会科学学界的风采。如复旦大学教授孟建主讲的《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国软实力构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主讲的《<论语>和中国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权衡主讲的《上海城市居民收入分配与扩大内需》、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主讲的《从上海世博会看低碳经济发展》等。

三、东方讲坛

东方讲坛创立于20046月,由市委宣传部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是为了顺应上海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广大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建设讲座文化新阵地。其主要内容设计为两大系列,社会教育系列为讲坛的主体板块,主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讲座;学术文化系列则为其中的高端部分,主要面向文化教育界、企业界、政府部门等。七年来,讲坛设立了335个举办点,举办各类讲座14500多场,直接听众超过450万人次,二次传播受众超过两亿人次,在上海构建起一座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平台。东方讲坛自开办以来,努力学习宣传贯彻历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的重要部署,围绕每年度宣传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各类主题系列讲座:

2005年9月16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旅游管理系教授顾晓鸣做客东方讲坛,在奉贤区坤明湖度假村第一会议室进行了主题为“职业青年——产业和人生的创造者”的讲座活动。2005年9月29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洁勉做客东方讲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大礼堂进行了主题为“关于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及我国的对外政策”的讲座活动。2005年10月31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做客东方讲坛,在上海金融学院礼堂进行了主题为“世界经济中的中国金融体系”的讲座活动。2005年12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军做客东方讲坛,在松江区阔街70号六楼多功能厅进行了主题为“上海‘十一五’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讲座活动。

2006年2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顺义做客东方讲坛,在华东理工大学报告厅进行了主题为“学习《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几点体会”的讲座活动。2006年2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铎做客东方讲坛,在上海体育学院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进行了主题为“深刻把握‘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的讲座活动。2006年4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顾海英做客东方讲坛,在嘉定区华亭镇进行了主题为“新农村、新思路、新发展——关于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的讲座活动。

2007年4月4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倪世雄做客东方讲坛,在上海市档案馆进行了主题为“和谐世界与中美关系”的讲座活动。2007年4月12日,台湾政治大学原校长、教授郑瑞城做客东方讲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学院大楼东森学术演讲厅进行了主题为“新闻的专业性”的讲座活动。2007年6月8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石磊做客东方讲坛,在普陀区政府中心会场进行了主题为“中国的崛起和制衡”的讲座活动。2007年10月6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玄奘与时代精神”的专题讲座,从小说《西游记》出发,探讨了玄奘西行求法的精神对于现代人的启示。2007年12月13日,美国杜克大学教授高柏做客东方讲坛,在上海大学进行了主题为“准备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的讲座活动。2007年10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仲宇做客东方讲坛,在上海金融学院报告厅进行了主题为“正确的信仰与幸福人生”的讲座活动。

2008年1月10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石磊做客东方讲坛,在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党校进行了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讲座活动。2008年7月3日,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忻平做客东方讲坛,在上海大学行政楼报告厅进行了主题“中国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的讲座活动。2008年10月29日,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陆铭做客东方讲坛,在复旦大学张江校区行政大楼报告厅进行了主题“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的讲座活动。2008年10月30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赵鼎新做客东方讲坛,在上海大学进行了主题“关于儒家文化漫谈”的讲座活动。

2009年3月6日,上海财经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盛邦和做客东方讲坛,在上海市市级机关后勤岗位培训考试中心,进行了主题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的讲座活动。2009年4月24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田军做客东方讲坛,在华东理工大学逸夫楼报告厅进行了主题为“礼仪与形象”的讲座活动。2009年8月21日,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张淑芳做客东方讲坛,在闸北区宝山路街道进行了主题为“社会建设中的民生问题”的讲座活动。2009年12月19日,以“担当、协同、参与”为主题的“东方讲坛·成功组织的社会责任”高端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学界、商界、传媒、公益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汇聚一堂,展开社会责任的严肃思考与对话。

2010年4月14日,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佩奇做客东方讲坛,在上海海事大学邦建报告厅进行了主题为“从明永乐到隆庆——明朝海洋观的一次飞跃”的讲座活动。2010年10月31日,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陈启云做客东方讲坛,在上海大学进行了主题为“汉学、史学与思想文化”的讲座活动。2010年10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桂世勋做客东方讲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调整现行生育政策的思考”的讲座活动。2010年12月17日,华东师范大学世博研究院院长、教授林拓做客东方讲坛,在上海教育会堂讲演厅进行了主题为“后世博经济与十二五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的讲座活动。

四、上图讲座

1978年1月6日下午,上海图书馆邀请电影表演艺术家黄宗英女士讲述《缅怀周总理》的故事,这是上海图书馆记录在册的第一场讲座,也是“上图讲座”的开始,那场讲座的2000多名听众也成了首批听众。30多年来,“上图讲座”不断开拓创新,潜心打造引领社会发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满足人民需要的文化精品,已经成为深受上海市民欢迎的沪上知名文化品牌。“上图讲座”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以全民阅读推广为原点,以都市文化讲座和宏观时政信息讲座为核心,六大板块十八个系列为主体,以上图朗诵、智慧课堂等新兴项目为特色,以全媒体传播渠道为依托,发展成为全国叫得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上图讲座努力践行城市精神,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逐步面向全球。上图讲座每年吸引和集聚200多位海内外名家、名人,“停靠”在上海图书馆这座文献资源“大码头”,引领其他图书馆共同发展,进而提升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海图书馆与长三角地区各地各级公共图书馆签署了讲座资源共建共享协议,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公共图书馆的跨地域合作与交流,促进长三角地区图情服务更高质量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举办的社科类讲座主要有:

2002年5月21日,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体人、传媒企业家、慈善家杨澜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从历史中寻找灵感”的讲座活动。2002年8月21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在上海图书馆报告厅进行了主题为“移民与上海”的讲座活动。2002年12月16日,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著名市场经济学者、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吴敬琏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入世后的中国经济”的讲座活动。

2003年5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祝智庭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的讲座活动。2003年7月23日,上海世博会办公室副主任周汉民教授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世博会与上海经济发展”的讲座活动。2003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漫谈鲁迅的《故事新编》”的讲座活动。

2004年7月31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秦文君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精神”的讲座活动。2004年8月5日,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程伟礼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邓小平的执政思想和创新”的讲座活动。2004年8月17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诸大建教授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城市”的讲座活动。

2005年9月24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室主任郭隆隆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联合国与中国的多边外交”的讲座活动,对于联合国的改革及其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方面逐一进行展望和评述。2005年10月15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日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吴寄南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日本政治生态新变化与中日关系”的讲座,对于日本政治转型及其对外政策等内容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2006年5月14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品读三国及其他”的讲座活动,从历史角度分析了中国人的特性和文化特征。2006年8月9日,当代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梁晓声教授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中国当代人文教育的缺陷”的讲座活动,对于当代中国的人文教育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人文教育与人格教育应该相互支撑、相互统一的观点。

2007年4月22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樊树志教授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朱元璋与胡蓝党案”的讲座活动,对于明朝的重大政坛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进行了分析和评述。2007年6月2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汉龙教授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关注社会政策 聚焦百姓话题”的讲座活动,围绕上海近年来在社区建设的治理结构、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可贵经验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2008年10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郑成良教授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法律、正义与权利”的讲座活动,表达了国家通过立法活动,使得普遍正义与个体权利实现相互调和,从而通过法律来维持整个社会机制的良好运行的基本观点。2008年12月7日,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孙南申教授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表达了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等基本观点。

2009年2月8日,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郑少华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当前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的讲座活动,就国家法制保障下的消费者权益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2009年4月12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张汝伦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蔡元培”的讲座活动,从思想与成就等方面展现一位全面而又真实的蔡元培。2009年6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仲林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讲座活动,其介绍了儒家、道家、禅家、易家四大学派的思想要点和修道方法,展现传统文化与创造人生会通的新境界。2009年8月1日,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潘光教授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国际反恐合作与‘东突’问题”的讲座活动,对于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切实加强国际反恐合作等问题表达了基本观点。

2010年2月17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财神信仰与文化精神”的讲座活动,对于财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其历史变迁进行了独到的阐述。2010年2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教授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新春祭祀与老上海人文追寻”的讲座活动,对于新春祭祀的特定含义、历史渊源以及老上海人的讲究和习惯进行了阐述和分析。2010年8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在上海图书馆进行了主题为“富强与文明:现代中国的强国梦”的讲座活动,探讨了中国崛起事实下中华文明之特征。

第六节 港澳台学术交流活动

除了内地的学术交流以外,上海和港、澳、台地区也有着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改革开放之后,上海通过和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吸取其优秀的社会发展经验,警惕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这些学术交流主要以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为主,旨在促进上海与港、澳、台学术界的交流互通。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上海与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活动多以学术会议和学者访问为主,旨在建立各方的学术联系和初步合作。1982年,台湾学者薛天栋应邀来沪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在讲学期间将其所撰介绍当今西方财政学某些理论和实践、近20万字的《现代西方财政学》经上海财经学院曹立瀛教授阅后增加了内容,次年在上海出版发行。1985年1月23—2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受香港经济研究学会委托,在上海组织了第一届年会。年会就保持香港过渡时期的繁荣和稳定、一国两制、发展内地与香港之间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1986年6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自然辩证法学者应邀至广州参加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部与广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世界科学哲学研讨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部建立学术联系。1987年5月29日,香港中文大学哲学部主任、博士何秀煌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作学术报告《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功能》,并与该所自然辩证法学者座谈“科学与文化”问题。1988年7月8日,美国印第安那州立博尔大学政治学教授、美籍台湾学者张德光,在上海同部分政治学研究者和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座谈。张氏从民主化、中国政治发展和中国的整合等角度发表了对中国统一的看法。1988年10月24—29日,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举办“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研讨会”,祖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学者参该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王淼洋、纪树立、沈铭贤出席会议。1990年,上海大学文学院祝瑞开应香港大学哲学系邀请,主持该系举办的两个关于中国传统思想讲座。1990年4月,上海市宗教学会举行“海峡两岸佛教血水文化交流座谈会”,请台湾中国哲学会前任总干事张尚德介绍台湾禅学研究的情况。1990年8月12—14日,上海中山学社举办“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各大学和新闻出版机构,以及来自台湾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共6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沪台两地学者就“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和孙中山关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思想”两项主题展开了讨论,并就海峡两岸对孙中山及其思想的研究状况作了介绍和交流。1996年倪正茂去香港参加香港大学主办的当代宪法发展趋势国际学术会议,并提交了《中西法律文化传统比较与宪政发展之大趋势》的论文。1996年1月17—19日,由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香港工商专业联合会主办的沪港经济发展与合作会议在沪举行,来自香港和上海工商界、企业界、学术界的130名代表和市政府有关委、办、局领导参加,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沪港两地的发展与合作开展深入研讨。

20世纪90年代后期,也就是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后,基于“一国两制”政策之下的诸多社会发展议题成为了上海与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学术交流热点。上海的高校、学会、机构等与港澳的学术机构进行密切联动,举办了多次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1997年10月28日,香港回归后,沪港两地首次联合举办的大型学术交流会——沪港教育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在逸夫楼报告厅举行,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市教育学会、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香港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1998年10月,市党史学会部分学者与台湾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就共产国际、中国留苏学生及两岸关系等问题进行交谈。1999年11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郭中实博士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设“当代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讲坛。1999年11月20—2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澳门基金会共同举办“澳门法律论坛”学术研讨会。199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等联合举办“两岸传播媒体迈向21世纪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就两岸新闻传播媒体的异同、特点和21世纪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交流。

1999年11月,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六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京、沪、粤、港、台等学者专家出席。会议就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传播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特点、多元形式、多维框架、研究队伍等问题进行讨论

进入21世纪后,上海与港、澳、台地区学术交流日趋集中、稳固和规律化,一些学术年会、学术论坛定期开展,为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了良好稳定的平台。如2001年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在上海召开,邀请了大陆和香港的传播学专家参加。2002年上海市社联、香港亚太二十一学会、上海市港澳经济研究会联合举办首届“沪港关系论坛”等。2004年1月10日,市社联等联合举办第九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暨第四届沪港澳关系论坛。2005年4月2日,“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讨会及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在澳门开幕。来自意大利、挪威、俄罗斯、新西兰、日本、韩国、菲律宾等10个国家以及中国内地与澳门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上海有4人与会。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许光华教授、王幼敏副教授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并当选为首届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理事。2006年3月18日“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评价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报告厅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与中国台北市教育大学中小学校长培育及专业发展中心签订了《教育合作暨学术交流协议书》。2007年6月1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港澳研究中心、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共同主办的“庆香港回归10周年,推进沪港两地合作”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上海、香港和深圳等地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100多人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就“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成功实践,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发展中的沪港合作,沪港教育体制、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及比较研究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20084月,金融法制研究会由倪维尧会长带队一行5人赴港,先后到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香港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等单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明确了“沪港两地反洗钱的现状与对策:香港经验的借鉴”的课题意向。2008年6月7日,庆贺钱谷融先生九十华诞暨从教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海峡两岸200余名文学界专家学者及中文系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盛会。2009年2月1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台湾金融服务业联合总会联合主办的“2009第二届上海金融论坛”开幕,400多位来自海峡两岸的金融界人士将围绕“全球金融海啸下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等论题展开探讨。2009年4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举办了“两岸关系与公共治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两岸在全面交流的新形势下所面临的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交流。2009年5月10日由澳门理工学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协办的“中国和平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理工学院礼堂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陈群以大会联合主席的身份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并致辞。上海与港、澳、台的学术交流活动意义深远。

上海社会科学界作为大陆社会科学学术界的代表之一,在此过程中向港、澳、台地区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也通过向港、澳、台地区的相互沟通与学习,促进了学术界的相互了解,借鉴有益经验,也增加了友谊以及未来共同合作的可能性。